> 行政扶持 > 行政解读 > 行政解读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Hery  2018-04-02
       国家项目扶持讯: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和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介绍中国减灾事业的发展状况,使世人更全面了解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减灾所做的巨大努力。


 
  这是中国政府发表的***个有关防灾减灾工作的白皮书,全文约1.6万字,分为前言、自然灾害状况、减灾战略目标和任务、减灾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减灾能力建设、减灾的社会参与、减灾的国际合作、结束语等8个部分。
 
  白皮书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白皮书表示,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主要特点。
 
  白皮书说,中国减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加强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加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巨灾综合应对能力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加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和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
 
  白皮书说,中国注重减灾的法制建设,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减灾法律、法规,逐步把减灾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中国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减灾救灾领导体制。在长期的减灾救灾实践中,中国建立了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减灾救灾工作机制。
 
  白皮书说,中国政府重视减灾的能力建设,在减灾工程、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社区减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白皮书说,中国重视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支持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减灾事业,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白皮书表示,中国本着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和完善国际减灾合作机制,加强国际减灾能力建设,在重大灾害中相互援助。
 
  白皮书强调,中国政府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高全社会的综合减灾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城乡基层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全社会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水平为基础,全面提高综合防范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将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卫敏丽、吴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从2009年起,国家将用三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岩崩、泥石流、热带气旋、火灾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
 
  此外,据白皮书介绍,从2001年开始,国家实施对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截至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90亿元人民币,全国纳入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规划的项目学校共4万多所。从2006年起,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中国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的科技水平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卫敏丽、崔清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注重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定专门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建立科技应急机制、实施科技项目等措施,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的科技水平。
 
  ——组织制定《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针对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减灾救灾、信息平台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强化薄弱环节,逐步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国家科技支撑体系。
 
  ——加强科技应急机制建设。建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科技应急机制,明确科技应急体系的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应急技术应用与示范等环节的工作机制和部署安排。
 
  ——启动一批防灾减灾科技项目。在国家科技项目、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安排实施一批气象、地震、地质、海洋、水利、农林、雷电等方面的科技项目。资助一批关于防灾减灾的基础研究项目,深入揭示各类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规律,以及综合风险防范的模式等。开展亚洲巨灾综合风险评估技术及应用研究、中国巨灾应急救援信息集成系统与示范、中国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等级综合评估技术研究,以及“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等项目。
 
  ——加强科研技术机构建设。分别于2003年、2007年、2009年成立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国际减轻旱灾风险中心和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2006年成立民政部和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基层社区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卫敏丽、崔清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基层社区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白皮书说,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全国社区逐步建立健全负责社区减灾工作的组织,制定规范的减灾工作制度,组织减灾志愿者队伍,制定突发灾害发生时保护儿童、老年人、病患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对策,建立起有效的减灾工作机制。
 
  白皮书介绍,基层政府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结合社区所在区域环境、灾害发生规律和社区居民特点,指导社区制定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社区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经常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预案演练活动。
 
  白皮书指出,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积极参与,社区利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操场或其他空地建立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应急标识或指示牌,建立减灾宣传教育场所(社区减灾教室、社区图书室、老年人活动室)及设施(宣传栏、宣传橱窗等),配备必需的消防、安全和应对灾害的器材或救生设施工具,使减灾公共设施和装备得到健全和完善。
 
  白皮书说,社区结合人文、地域等特点,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居民减灾教育活动,在社区宣传教育场所经常张贴减灾宣传材料,制订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的减灾教育计划,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得到提高。
 
  2007年,国家开展了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截至2008年,国家共授予284个社区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中国大江大河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卫敏丽、崔清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大江大河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
 
  白皮书说,近年来,国家实施防汛抗旱、防震抗灾、防风防潮、防沙治沙、生态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减灾工程。
 
  在大江大河治理工程方面,白皮书指出,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等,大幅增加江河治理投入,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目前,长江中下游干堤全部修完修好,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全面展开,治淮19项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淮河临淮岗等枢纽工程全面发挥效益。
 
  白皮书认为,中国大江大河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部分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防御100年一遇洪水能力。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不断提高,重点海堤设防标准提高到防御50年一遇洪水能力。
 
  白皮书还说,国家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08年3月,国家颁布《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提出在三年内完成现有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08年,全国即安排专项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4035个,占规划内全部6240座病险水库的65%。
 
  中国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卫敏丽、吴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21世纪初,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建设、长江中下游重点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沿海防护林建设、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抑制荒漠化扩张速度,缓解极端气候的危害程度。
 
  白皮书指出,国家还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确定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等6个生态环境补偿试点。组织开展生态省、市、县和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推进建设103个重点生态环境工程示范县。
 
  白皮书还说,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在黄河、长江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施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进入“九五”(1996-2000年)末期,开始加大投入力度并扩大治理规模,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覆盖了全国七大江河(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辽、珠江、太湖)的上中游地区。截至2008年,重点防治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已实施重点区域治理的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减沙率达40%以上。长江上游嘉陵江流域土壤侵蚀量减少三分之一,黄河流域每年减少入黄河泥沙3亿吨左右。
 
  国家注重提高农村居民住房抗灾能力建设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卫敏丽、吴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国家注重提高农村居民住房抗灾能力建设。
 
  白皮书说,在灾后倒房重建工作中加强房屋选址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结合扶贫开发工作推进减灾安居工程建设。自2005年以来,全国各地共投入资金175.35亿元人民币,完成改造、新建农村困难群众住房580.16万间,使180.51万户、649.65万人受益。
 
  白皮书还说,国家出台《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发布《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设计规程》。发布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完善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制度,推进全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实施,完成约245万户抗震安居房的建设和改造加固。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修订《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方面,白皮书指出,“十五”期间(2000-2005年),国家共投入资金223亿元人民币,解决了6700万人的饮水问题,基本结束了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从2006年开始,农村饮水工作进入以保障饮水安全为中心的新阶段。从2006年到2008年,安排中央投资238亿元人民币,地方自筹配套资金226亿元人民币,累计解决1.09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