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扶持 > 人物专访 > 人物专访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dhy  2016-08-10

天价梧桐树为何引不来工匠金凤凰

——“工匠代表”谈技工培养难题

本报记者 王延斌

■两会话题 

“汤圆是怎么弄圆的?”两会上,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代表曾以做汤圆类比“工匠精神”。

“老师傅一手抓粉,一手抓馅,两手一碰一捏,才能大致成型。捏出来的半成品,还要通过绑在师傅袖子上的毛巾,实现半圆;进入锅里后,每几秒放一次凉水,在翻滚中逐渐变圆。”

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高级技术工人代表、上海大众汽车发动机厂维修部总监徐小平提到了这个例子:“做好小小汤圆很难,老师傅的娴熟经验和艺术水准完全融入其中,它体现着‘工匠精神’。”

没有“身怀绝技”的工匠,造不出世界领先的产品

“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新词,迅速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要重提‘工匠精神’?现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到了一个关键时刻,瓶颈不仅仅在于设计,更在于工匠的缺失。”徐小平说。

科学家打造出高精尖的技术之后,就遇到了谁来做、用什么材料、如何拿捏精度和成本的问题。徐小平说,“一帮能工巧匠需要把技术图纸层层分解,到车间里反复实践,逐步优化,克服工艺、材料等问题,掌握火候,反复试错,最后形成一个低成本、高效率、能赚钱的产品。”

“创新成果是一个从产品设计到制造再到市场的过程,设计师重要,技术工人同样重要。”在四川团分组讨论中,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洪建胜代表曾举例:我国第二代、第三代电子对撞机中的漂移室制造,需要在直径1米的物体上打3万个孔,定位的精度和孔的精度要求非常高,没有顶尖的数控操作工,这个工作完成不了。他说,“工匠精神在我们高端制造行业,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能工巧匠如此重要,企业施以高薪寻找而不得,这也是徐小平抛出的问题。他调研中遇到两件事:青岛一制造公司急需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模具工,开出年薪30万元“天价”却没有下文;南方某公司招聘高级钳工,开出过万月薪却一无所获。

“有企业负责人告诉我,我厂子里的生产线比国际公司还要先进,甚至用同样的材料,却因为缺乏这些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生产不出与国际公司同等质量的产品。” 徐小平说,高级技工总量的短缺,造成了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工艺设计与生产现场结合的断层,也致使创新技术不能落地。

他认为,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难以实现。

成材率10%,培养“工匠”不容易

“一方面,市场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大量的企业富余人员甚至是大学生刚毕业就失业。”这是徐小平发现的一个“矛盾”现象。他认为,“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可以解决人才市场的结构性失衡,还可以使制造业供给侧改革落地。”

“但培养工匠精神,谈何容易?”徐小平感叹。

“我带着一个150人的技能工人团队,但里面真正拿得出手的、走在整个团队前面的也就是10%左右。我辛苦培养他们十几年,到头来可能大部分人成不了‘能工巧匠’。”

徐小平说,过高的培养成本和较低的成功率,使企业更愿意从国内外、其他行业“高薪挖人”,于是就出现了年薪20万元招高级模具工的事件。

“定制化生产,客户需要什么,我造什么东西,这是德国工业4.0的核心思想。我们的教育要对口,就是说,你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就给你培养什么人,就是要定制化教育了。”

徐小平认为,前期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决定了培养优秀工匠的成败。所以,与高校联合培养“工匠”成为他这两年提的建议之一。

不过,在尝试了几年之后,他却发现有“一条沟”横在企业和高校面前:“现在的企业和学校都是靠人际关系结对。我和哪个学校的领导比较熟,商量一下就建立了培养合作关系。但领导一换,这种关系也就衰弱了。所以,建立在这种关系上的合作不可持续。”

3月10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就“科技创新发展”答记者问时表示,从职业教育抓起,对于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工匠精神十分重要;要加强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使更多产业一线的工人能够得到更系统的教育。

“部长说的很对”,徐小平说,“我今年的建议就是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对接企业与高校的这种需求。”

(科技日报北京3月10日电)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