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4日电(记者 姜潇)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文物工作,对加强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等提出明确要求。专家指出,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对传承文化根脉,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文物工作重在保护。近年来,多地出现文物年久失修,亟待抢救问题突出。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拆真建假、大造假古董等行为,屡见不鲜。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2010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姚远认为,“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国务院此番强调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提出编制实施文物保护规划,对存在重大险情的文物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等措施,有利于维护文物的真实性,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到最紧迫的保护工作中去。”
会议提出,强化管理与执法,健全文物登录制度,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94岁的谢辰生近年来一直呼吁用科技力量加强文物保护。他说:“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一方面有利于文物部门和公安、规划、国土等部门一道,共同确保文物安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通过文物名录的公布,推动公众参与,形成政府与社会的保护合力。”
“目前,陕西数字博物馆作为国内较早向公众开放的网络文物平台,将文物数据资源与公众个性需求有效衔接,让馆藏文物真正‘活’起来,这将是未来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个新手段。”谢辰生说。
此外,专家还提出,当前不可移动文物正面临大规模消失的严峻局面,主要原因是有法不依,违法难究等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了加强文物执法督查,建立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调查督办重大文物违法案件和安全事故,有利于遏制法人违法,维护法律权威,对违法盗窃、破坏文物等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关于文物的合理利用问题近年来备受关注,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合理适度利用。多位专家认为,文物利用,保护是前提,适度不能过度。“一切利用都要以服务公众为目的,文物具有公益性属性,任何一种利用,都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公众。”姚远认为,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应该是未来文物保护工作的长期任务。
此外,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大力培养文博、文物保护修复等人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负责人詹长法表示,目前我国文物修复人才不足3000人,庞大的修复工作与人员数量极不匹配,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文物珍贵,文物修复人才同样珍贵。此番国务院提出加强文博、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对提高人才储备,保障各项文物重点工程的顺利完成,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责任编辑: 杜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