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扶持 > 地方政策 > 地方政策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古月  2016-09-20
    【国家扶持项目】“双创政策空转现象比较明显,不少地方政府及企业对双创的规律认识不够,导致好政策往往止步于文件发布阶段”.9月8日,由新华社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举办的“创新创业城市发展报告会”在京举行。会上,新华社望周刊社副总编辑罗海岩谈到了他在大量的走访调查后发现双创的一些问题。
    罗海岩表示,从望智库和《财经国家周刊》此前的调研情况来看,自“双创”工作开展以来,国务院、相关部委以及各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意见,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推力。但是,双创工作中同样存在问题:比如,一些地方研究人员双创热情和比例过低,这主要与我国目前行业科研评价体系相关;一些双创资金“好钢用不到刀刃上”,政府补助和民间资本投放不合理;缺乏国际开放视野,忽略国际项目、人才等资源的引入,闭门造车;实体产业领域的双创缺乏基本的公共信息和数据服务平台。
 
    在会议当天发布的《创新创业新型城市评价报告》中也写道,国务院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大众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意见,这些政策包括立足改革创新,大力构建服务型政府、营造创业生态环境;立足创业需求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立足创新为本,充分发挥双创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立足创新驱动,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模式、机制、平台的变革趋势。
 
    从部委到一些地方,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过程中也存在几个问题:政策遍地开花,精耕细作不够;政策执行中不同程度存在上面踩油门、中间挂空挡、基层不松刹车的现象;体制改革滞后的刚性约束明显,政策难以有效落实;草根创业踊跃,“双创”主力军缺位;政策因人、因企、因制而异现象比较普遍,普惠性差;面向全球创业竞争的政策准备还不足。
 
    其中特别写道:一是政策借力效应差,政策执行的传导时间长,“上面是互联网时代,下面还是用鸡毛信”;二是各别地方有把“双创”形式化的倾向,热衷于搭花房、做盆景,在培育“双创”生态环境方面用心用力不够;三是各别税收政策不利于激励“双创”.
 
    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高新处副处长张邵遂曾经走访了上百家众创空间,他说,中关村的人比较多,但一些二线三线城市这些地方人气还是不足,此外一些孵化平台服务的同质化比较高。
 
    罗海岩称:“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着城市和地区的创新创业发展,我们希望能尽快搭建一个创新创业新型城市的评价体系,帮助引导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的双创工作,使其少走弯路、错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助理韩强表示,开展这一课题研究,也是希望能进一步推动,让双创“实”起来。让双创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通过政府决策引导、市场经济手段以及企业自身能力,助力“双创”发展,推动城市创新创业。
 
    韩强称,“互联网+”不能只重视“互联网”而忽略了“+”后面的实体经济。在谈到政府在双创中所起的作用时,他有亲身感受,很多地方政府自己搞园区,基本上就是个很懒的房东,连房东都做不好,园区服务(每周)72个小时是做不到的。在双创推进环节中,一定要明确政府和市场做的事,政府购买服务,其余的就让市场去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城市研究所副所长黄斌谈到双创发展至今,国家在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为创业者提供法律人力等专业化服务方面做得已经很好,但是知识产权的市场没有建立起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滞后,“斜杠青年”问题导致人才流动难。“体制内如果创业的话,一旦出来再也回不去”.
 
    据课题组成员、清华启迪创新研究院院长助理杨红梅介绍,《创新创业新型城市评价体系》是根据对政策的解读、文献的梳理、国内创新创业体系研究以及我国创新创业时间范畴和特点的总结,同时结合我国双创工作实际情况得出的。该体系以政策环境、科教基础、文化氛围、产业协同、开放合作、关键主题、双创成效、双创信心8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建立以创新评价为主、兼顾创业评价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