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显堂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25期)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之风已经刮了很长时间,但雨却一直没有下来。人们不禁要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为何如此之难?
众所周知,现行的金融监管框架存在着不适应当前金融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货币政策体系和金融监管框架必须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漏洞颇多,主要存在着监管空白地带,大量影子银行活动或者无人监管,或者由于各自设定标准,诸如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对理财产品的监管要求和力度均不一致,带来监管套利机会;存在着重复监管和过度监管,无形中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成本,不利于金融业的发展。
为了消除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虽然国务院于2013年批准成立了由央行牵头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但仍无法遏制风险事件频发的局面,尤其是最近一两年发生的钱荒、股灾以及期货爆炒和债券违约潮等等,频频发生的局部金融风险,已经撕开了金融监管的空白和真空地带,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不仅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而且不能修修补补地改革,必须打破现有金融监管体制进行重构。
显然,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如果不进行彻底改革,必然会引发经济金融危机,最终受害的是普通老百姓。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已经发生过的风险和还有大量能够预见的潜在风险。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为何难以推动?据权威人士透露,难点在于来自部门利益的巨大阻碍,形成“都认为需要改革,但都不认为自己要改”和“抽象改革不反对,具体改革不同意”的双重阻力局面。
那么,部门利益是什么?为何成为改革的最大阻力,说起来无非是“三少”所致。
首先是少了官位。金融行业已经形成事实上的混业经营,目前分业监管方式无法消除监管真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方向,必定是由分业监管模式向混业监管模式转变,进而全面整合一行三会,由此可能导致一行三会的部级官位大幅度减少,最起码也得减少三分之二以上,相关的部级官员面临着“下野”或再安排的境况。
其次是少了权力。未来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必定是由好产品型监管向信息开放型监管转变,将大大减少审批式的市场准入,以增强市场透明度和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并举。当审批减少之后,相关部门的权力也将被大大削弱,形成轻审批重监管的格局。但这是习惯于手握重权,靠审批来行使权力的部门不愿意接受的改革,由此成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阻力。
再就是少了岗位。一行三会,各自为政,各成体系,五脏俱全,对其进行改革整合,必然要革除目前存在金融监管机构过于重叠的状况,四套人马变成一套人马,职能岗位将大幅减少,从业人员面临着被重新安置的境况。因此,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一行三会所有从业人员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产生一些抵触情绪也难以避免。
改革,不可避免地触及利益格局的调整,置身其中的人们产生各种想法,也实属人之常情,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合理的安排。但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成败,与百姓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与整个国家的经济金融安全直接相关,决不能为照顾部门利益而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
2016年第2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