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暴露难言见底。在昨日召开的2016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交行董事长牛锡明以及平安银行行长邵平等银行业高管普遍认为,不良风险还会持续上升,银行业面临的经营压力短期内也难以扭转。
于学军说,银行不良贷款爆发最早在2012年,首先反映出问题的是苏浙沪东部沿海地区,近三年不断地向中西部蔓延,2014年开始呈现不良额和不良率双升的局面,并延续至今。至今年5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超两万亿元,较年初新增两千八百多亿元,不良率达到2.15%,较年初提高0.16个百分点。同时,逾期90天以上贷款呈同步增加之势,银行风险控制、拨备以及盈利压力持续加大。
与之对应的是,银行业利润增速从2011年的36.34%锐减到2015年的2.43%,邵平用“断崖式下跌”形容这一下行轨迹,今年一季度业绩增幅虽然有所回升,但邵平说不排除季度调节的偶然性因素。
“从30%以上的高增长到接近零增长,银行业只用了短短四年时间,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变化。”邵平说,比利润增速下滑更为严酷的现实是,商业银行不良率的攀升。在他看来,现在判断中国经济触底和不良率见顶的时间可能还为时尚早。
于学军总体判断认为,近三年来,中国银行业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据于学军判断,由于贷款投放规模大,且银行近两年将大量信贷投放至政府平台,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不良率有可能出现微降的局面,但不良风险仍然会持续上升,因为前些年投放的贷款,尤其实体经济贷款不良还会呈上升态势。他同时提醒,银行业需要谨防资产泡沫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造成银行业经营困难,产生大量不良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于学军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持续下行、压力日渐增大。
“现在商业银行的行长们普遍迫切希望中国经济尽快好起来,这样压在手里的不良贷款就可以逢凶化吉。”于学军认为,短期内希望不可能实现,因为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来所依赖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已出现明显挑战,而新增长模式尚未确立。“三去一降一补”将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中国银行业会在较长时间内面临不良反弹、经营压力持续加大的问题。
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L”型的发展阶段。邵平说,对银行人来讲,可以说现在进入了“焦虑时刻”。最严重的是,银行新增信贷面临“资产荒”,原来风险较小的国企债务、地方政府担保的信用债也开始爆发风险,新增资产缺乏“安全区”,银行腹背受敌,银行业员工的离职潮恐怕来源于此。
牛锡明也认为,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并没有到底,风险并没有完全释放,现在正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时期,谁风险管理得好,资产质量稳定,谁就是赢家。同时,在新的转型发展期,银行特别要重视利润当期性与风险滞后性的错配,这一错配往往使银行只看到利润而忽视了风险。
“发放贷款后利润当期就增加,但三年后才会出现风险,五年后不良贷款会增加,七年后会形成损失。”牛锡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