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金扶持 > 推荐项目 > 推荐项目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  2016-07-19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银行业“躺着赚钱”已成历史。在昨日举行的“2016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透露,截至今年5月末,我国银行业不良率达到2.15%,在不少银行业人士看来,银行不良率远未见顶。不良率的持续攀升、传统利差缩窄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导致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不断下滑,甚至有机构预测银行净利润增速有可能负增长。银行业的寒冬已经悄然来临,腹背受敌的银行又该如何应对?

二季度不良资产加速恶化

在昨日的论坛上,于学军透露,到今年5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超过2万亿元,不良率突破2%,达到2.15%。根据银监会此前发布的一季度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921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17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季度末上升0.07个百分点。虽然银监会还未公布二季度数据,但对比来看,今年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恶化程度明显加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令银行头疼的不止是不良率,还有断崖式下跌的利润增速。平安银行行长邵平表示,银行利润只用了短短四年就从30%多的高增长到接近零增长,惊心动魄,加上不良率的攀升,银行现在是腹背受敌。

与此同时,利差不断收窄、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也加剧银行的经营困难。于学军直言,中国银行业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

“温室”中的银行遇上逆经济周期

在多位人士看来,经济持续下行是造成银行业不良率迅速攀升的主要原因,而且难以抗衡。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银行和经济高度相关,实体经济调整会在银行端有所体现。当前企业有破产、退出,市场要去产能,这些都是以前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的,现在不存在了,必然体现为银行的不良资产。银行现在无法改变现状,只能等待实体经济的调整。

此外,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出台了以4万亿元巨额投资为标志的刺激性政策,致使银行在这一期间,释放了超过10万亿元的巨额信贷投放。于学军指出,货币过快扩张,使得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快速膨胀,银行类信贷业务增长更快。这就造成了金融市场的膨胀和复杂化,也使得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更加复杂。

除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习惯了顺周期经营的银行,漠视经营风险,从而给自己埋下隐患。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表示,在新的转型发展期,银行特别要重视一个问题,就是利润当期性与风险滞后性的错配。通俗地说,发放贷款后利润当期就增加,但三年后才会出现风险,五年后不良贷款会增加,七年后会形成损失。这种利润与风险的错配,往往使银行只看到利润而忽视了风险。

“焦虑时刻”还将延长

四面楚歌的局势让银行行长们大吐苦水,邵平直言,可以说现在银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焦虑时刻”。但不幸的是,这种焦虑还会持续。

于学军表示,我国过去30多年来依靠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出现明显的挑战,而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尚未确立,这导致经济在短期内难以扭转局面,银行想依靠经济消化不良资产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

因此,不良率何时会见顶也难以预测。曾刚表示,由于我国是个大国,区域经济情况不同,所有的经济链条受冲击的时间点不一样,调整开始的时间也不同。

他举例称,经济下游产业,还有开放程度较高的企业和行业,受冲击早,因为冲击多来自外部。从地域上来看,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和珠三角一带。目前看来,这些企业调整速度也更快一些,可能已经接近尾声了,未来担心的问题是怎么去寻找新的投资机会。相反,上游产业,比如煤炭、钢铁等市场竞争程度较低的行业,调整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考验才刚刚开始。

对此,银行业不仅需要做好长期艰苦作战的准备,更需要积极转变当前管理模式来应对风险。曾刚提出,银行要改变、提升自身风险管控水平,转变业务发展的方式,来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银行不良率持续上升,和前期缺少一种对不良资产动态核销的机制有关。从发达国家来看,它们的不良率,随时生成,随时处理,而国内现在还没有日常性处理不良资产的手段,虽然目前很多银行拨备率比较高,消化不良的能力比较强,但如果有动态消化机制,至少可以进行有效的对冲,不会导致不良率的持续上涨。从根本上说,银行应对不良率的挑战还是应该依靠银行业经营水平的提高、业务的转型,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程维妙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