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以来,、走势明显比上证指数更强,A股走出一波结构性“吃饭行情”,但摆在私募机构面前的仍旧是压力:管理资金规模大的私募,很难快进快出抓住热点;规模小的私募,虽说可能抓住热点,但不敢仓位过重。
“看得见但吃不着的行情真熬人。”某私募机构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停发产品、安抚投资人情绪、接待闹事投资者,私募这半年的日子难捱。
规模越大越难赚钱
下午5点多,广东某私募基金公司的投资经理蔡骏(化名)仍在会客室与一位老客户交流上半年的投资情况和收益,以及下半年的策略调整。
“现在风格很明显,就是低估值和有业绩的两类股票在涨。有些股票从底部上来,涨幅几乎有20%。下一步,我们会重点配置新能源汽车和,因为这两个板块公司都有看得见的业绩支撑。”蔡骏对客户侃侃而谈。
但客户告辞后,蔡骏颓然靠在沙发上,深深地吸了几口烟,显得信心不足。“要抓住轮动的结构性行情谈何容易。”蔡骏对等待在旁边的中国证券报记者喃喃道,“事后看,哪个板块涨了自然是清清楚楚的。可事先谁知道哪个板块要涨,谁又敢加很重的仓位呢。”
现在的他还是比6月初乐观一点。核心问题在于大盘成交量并没有出现趋势性变化。“不要期待什么大行情,有的个股表现不错,能抓住就不错了。在这样的结构性行情下,规模越大的私募机构越不好赚钱。”蔡骏说。
今年前5个月,16家百亿元级私募中,仅有1家获得正收益,其他皆亏损,50亿元级私募大多数亏损幅度在10%以内。中小规模的私募表现较好,实现正收益的占18%左右。这组数据很好地印证了蔡骏的看法。
追求绝对收益还是追求做大规模提取管理费,这是私募机构两种不同的获利方式。蔡骏介绍,他所在的机构是追求绝对收益的。因此,今年以来几乎没有发行过新的产品,就是不想无谓地扩大规模。目前他们管理的资产规模在20亿元左右。
不过,本周五早晨,蔡骏给记者发来短信,“近期的确可能会有一些赚钱机会。行情在变化,会变得更好。”
股灾后遗症
除了不发新产品,今年6月以来,去年同期发行的一年期打新产品陆续到期,表现不佳。加杠杆打新的更是大幅亏损,这类“股灾”后遗症让不少私募穷于应付。这当中,小私募的日子往往更难过。
“只能说遭遇了政策风险。”上海一家小型私募机构的市场部经理王女士最近一直在安抚投资者。盛夏的上海,她在一间没开空调的小会议室里接待了中国证券报记者。
王女士所在公司去年6月成立的5倍杠杆打新产品,到今年5月提前终止时,净值只有0.819元。有几位投资人情绪激动,甚至到公司闹事,还有的投诉到基金业协会。
直到此时,王女士和公司合伙人才意识到,亏了别人的钱后果有多严重。“从信息披露到管理费提取,客户一点一点跟你抠。一点做不到,就说你违规。”王女士疲于应付。
她介绍,从去年初开始,打新本上是无风险收益。去年1月成立的产品,到去年6月基本上能有20%左右的收益率。很多机构都发现了打新的高收益率,尤其是基金公司,从去年3月开始,发行了很多打新基金。
“私募的优势就是灵活,可以加杠杆。”她介绍。于是,他们公司加了5倍杠杆的打新产品在去年4月路演时非常受欢迎。“我们募集了资金,再到找优先级资金。凑齐了再投资公募基金的打新产品。”王女士表示,“公募说,很多银行行长都是托人打了招呼才买到,份额留给我们已经是很照顾了。”
可是生不逢时。去年6月9日成立的产品,等到配齐银行的优先级资金,再去申购公募打新基金时,已经是6月末。去年7月初IPO暂停,而充当优先级的是银行理财资金,期限要求最短1年,提前赎回要支付罚息,优先级资金的成本高达7.1%(年化).
“7.1%的成本,我们放了5倍杠杆,就是35.5%的年化成本。新股发行暂停,公募打新基金的收益根本无法覆盖这么高的成本。”王女士解释道。但投资者根本不接受公司的解释。尤其是当产品运行两百多天后提前终止时,本金亏损近20%,私募公司仍旧收取2.2%的管理费、托管费、运营费时,投资者情绪激动,更不能接受。
“到现在问题也没解决。”王女士疲惫不堪,“公司根本没法再发新产品。”
资金向定增聚集
很多私募机构都遇到了首发产品就出现亏损,导致后续无法发行新产品的境况。上海一家专注于定向的私募基金公司投资经理郭先生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市场将近90%的私募机构的***只产品都是结构化的。“就是私募机构拿出自己的真金白银做劣后级资金,再募集资金作为优先级。只有这样别人才肯信任你,才肯投资。”在去年下半年以来的行情中,将近70%的产品以亏损收场。也就是说,大部分私募在亏了自己的钱之后,由于首只产品即亏损,后续产品基本发不出来,“可想而知日子有多惨。”
二级市场没有赚钱效应,越来越多的私募机构投身到“定向增发”的大军中。
据统计,5月共有57家实施了定向增发方案,数量与4月的51家相比上升11.76%;但是再融资金额为1358.43亿元,相比4月下降23.64%。据统计,2016年前5个月发行的私募产品,定向增发占比超过80%,其次是并购重组类产品,占比9%。
上海韬韫资产管理公司合伙人、董事总经理魏英飞介绍,提到当前的定增市场,用一句“全民定增”来形容并不为过,无论是到即将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调研,还是参加由券商主办的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专项路演,都会看到各路资金的身影,包括主流私募、公募、券商资管公司等,也包括一些定增市场的新面孔,例如以前主要从事的投资公司,地方政府平台下属的专业定增公司,由几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公募基金等各路资金混杂背景的股东组成的投资机构。
“在这个全民定增的年代,如何参与定增尤为重要,由于大多数参与定向增发的机构是在最近两年才开始此项业务,判断上市公司定增项目的优劣能力相对欠缺。”魏英飞说,因为大批资金涌入定增市场,不少公司的定向增发价格与二级市场相比几乎没有折价。“在个股分化严重的结构性行情下,锁定期最少一年的定增产品,将来很可能跌破增发价。就像以前人们认为打新产品万无一失,但后来亏损严重一样。在行业选择方面,建议投资机构能够选择穿越牛熊的行业,例如大消费、大健康以及能够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先进制造等行业。”
(责任编辑:DF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