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橄榄型变纺垂型
产业“单一化”的香港
李向东
“我中意(喜欢)坐在海边喝啤酒,吹风又放松,现时很少去酒吧。还要早回早睡,明早要返工(上班),不能迟到。”6月5日操着港味普通话、土生土长的90后香港人陈浩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一边是像陈浩这样坐在海滨长廊的长椅上喝东西神侃的年轻人,一边是马路对面40多层底商的酒吧里喝酒聊天的外籍人士和白领。这对比像极了香港社会现在的哑铃型就业现状:要么拿着、贸易、法律行业的每月几万、十几万的高薪,要么在业、零售业、服务业拿每月刚刚过万的低薪。香港很少有中位薪水的职位。
就业格局分野的背后则是回归17年来香港经济结构越来越单一化的现实。香港《经济日报》社评就认为,因自由行生意太易赚,令香港缺乏危机感,过度依赖旅游业而未力拓其他新产业,香港必须痛定思痛,大力推动经济多元发展,为经济与就业多建新支柱。
年轻人的忧虑
陈浩在湾仔一家电器行当销售员,他目前正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听得懂,但讲不好。”据统计,到2013年年底,普通话在香港已经超过英语,成为仅次于广东话的第二大语种。这从一个角度可以看出内地自由行政策对香港经济的影响和香港与内地越来越紧密的经济依存度。
不过,陈浩最近担心的并不是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而是本来就不多的收入不但要减少,还面临失业的危险。因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他所在电器行的生意增长就开始停滞,到今年更是开始下滑,而且是大幅下滑。门店经理经常威胁店员,再不努力,就不用来“返工”了。
香港统计处6月3日公布的最新零售业数字显示,4月份的香港零售业市道明显回落,总销售额值为38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下跌9.8%,急跌一成,是2009年2月以来最大跌幅。按商店主要类别分析,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的销货值跌幅最大,接近四成;其次为杂项耐用消费品,下跌22%;电器及摄影器材则下跌8.3%。
这种状况与最近在香港各界讨论热烈的港府欲消减二成自由行游客的政策正相呼应。限客是因为民生,市民觉得大量涌入香港的内地游客使交通拥挤、房价上升、上涨、商品短缺,严重影响了生活。但事实上,虽然今年前4个月访港内地游客数量仍创新高,但游客增长速度已经放缓,甚至在五一出现下跌。而与游客联系更紧密的零售业则提早感受到了这种增长放缓带来的危机。
在陈浩看来,香港现在可提供给年轻人的职位都与服务内地游客相关,而且多数薪水不高,也看不出更多的职业上升空间。他抱怨:“香港生活太累了,什么都贵,就业渠道又窄,高薪职位干不来,低薪职位没劲。”“我有机会也想出去看看,也可以考虑去内地。”说这话时,陈浩一脸向往。
与作为年轻人的陈浩不同,经常往返广州和香港做生意的李新宇今年50岁,曾在美国留学十年的他通晓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他表示,“现在生意机会都转移到内地了,不管是贸易还是制造业,要做生意只有北上。”他现在的状态是每周一到周五去广州自己的公司上班,周末回到香港与老婆孩子团聚。“我这个年纪在香港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只能自己做生意。”
制造业空心化
据香港贸发局经贸研究发布的香港经贸概况,香港经济目前主要是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优势产业,前者指贸易及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专业服务及其他生产性服务,占比重超过70%,后者指文化及创意产业、医疗产业、教育产业、创新及科技产业、检测及认证产业,以及环保产业。2012年,这六项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8.7%。
不过,来自内地、在香港大学专门研究香港经济的学者王先生认为,香港的四大支柱目前都呈衰落态势。香港的转口贸易增长最强劲的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现在内地港口的吞吐量增长很快,香港贸易的中转地位下降早已开始。而目前香港非常倚重的金融业,被上海赶超也只是时间问题。旅游业和服务业,与内地游客数量息息相关,但目前也有见顶的趋势。
香港《经济日报》的社评也认为,因自由行生意太易赚,令香港缺乏危机感,过度依赖旅游业而未力拓其他新产业,香港必须痛定思痛,大力推动经济多元发展,为经济与就业多建新支柱。香港学界喜欢拿香港和新加坡做对比。当年同样受“非典”危机影响,但新加坡因为没有内地的有力支持,只能自寻出路,这十年来不断尝试多元化发展,如环保科技、电子工业、生物科技乃至赌城旅游,虽然过程有波折,但现已渐见成果,不但经济更具活力,发展模式也更健康平衡。
王先生分析,目前有一种逻辑认为,因为自由行政策使访港内地游客数量急剧上升,使香港经济患上严重的依赖症。他认为这种观点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是香港转移制造业太彻底,导致制造业“空心化”所致。他表示很赞同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对香港经济增长能力衰退的分析。
王建认为,香港在向珠三角地区转移了自己的轻型产业后,却没有像当年“亚洲四小龙”中的其他“三小”新加坡、韩国、台湾那样继续本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步伐,而是跨过重化工业阶段,直接迈向了金融、地产、贸易和文化、旅游、教育等代表的服务业,这就使得香港的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中国内地90年代后期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不匹配,甚至是渐行渐远。由此,一方面内地经济难以继续从香港经济中获得产业升级动力,另一方面,香港的服务产业也难以从内地经济的高速增长中获得动力。
所以,王建认为,香港没有实体经济优势,服务产业与内地实体经济又是“两张皮”,越来越贴不到一起,这是香港经济逐渐丧失增长动力的内在逻辑,这个逻辑不改变,再过十年香港还是走不出低增长的格局,甚至可能更糟。
而比低增长更可怕的是,开放服务业的结果就只能是香港的人才向内地流动,内地的生意却很难向香港积聚,而香港人才大量北上的结果,让香港的服务业在制造业“空心化”后,也发生“空心化”倾向。所以,中央政府在2003年与自由行同期推出了CEPA,尽管十年来已经搞了九期,去年还增加了补充内容,但成果仍乏善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