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扶持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dhy  2016-08-10

垃圾分类,如能持续以利诱之,以管导之,并兼以网络,辅以法律,构筑起长效机制,那么其将不再是问题。

作者:吕苏娟

近日,杭州市环境集团推出“垃圾快递”服务,手机下单,“垃圾快递员”即上门收垃圾。该服务自三月试行以来已有近万名居民参与体验,且居民通过“清洁直分”APP,还能变废为“豆”,在手机上购买土鸡蛋、丝巾、盆栽等产品。这与之前蔚为奇观的桐庐“垃圾进超市”异曲同工。垃圾,不再是难以处理的废料,而成了“会生蛋的母鸡”。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可如何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变废为宝,不仅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也凸显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我省早在多年前就启动了垃圾分类工作,杭州更是在2000年就被当时的建设部列入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设垃圾桶、建焚烧厂、生物处理等一系列举措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垃圾的“破坏力”,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垃圾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现有的处理能力,从而造就了“垃圾分类,越分越多”的社会错觉。

问题多,方法要更多。生活中,养鸡本身就是一个费心费力的事,但为何仍有人趋之若鹜?一方面是市场需求,一方面是利益诱导。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当垃圾变成“白花花的银子”,垃圾品类直接决定了价格高低,而越是细分,可图之利越高,那何愁人们不养成垃圾分类的意识,更何愁城市垃圾难以处理?

鸡生蛋、蛋生鸡,本就是一条循环产业链。要成就“无限”,认识价值是底层,实现价值才是高层。以桐庐为例,垃圾变肥料进超市后,可卖到8.5元一斤,且预计营收可达3000万元。而这只是产业链的一环,垃圾从产生、分类、倾倒、运输到处理、再利用这整个过程中,每一环都可“生蛋”。既然有利可图,垃圾分类至今却仍旧一盘散沙,为何?只因群龙无首。

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任何一个新行业,都存在市场乱象,要想欣欣向荣,建立垃圾分类处理长效机制至关重要。如今,我们已拥有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硬”方法,也有了垃圾变“豆”、垃圾变肥料等“软”方法,如能持续以利诱之,以管导之,并兼以网络,辅以法律,构筑起长效机制,那么垃圾分类将不再是问题。

今天的努力决定明天的生活。构筑垃圾分类处理长效机制,需各方努力,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人。因此,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垃圾分类做起,开动大脑、创新方法,真正打造一个变垃圾为资源的城市。(吕苏娟)

关键词:
推荐阅读
今日视点
新闻图片
专栏评论
新闻排行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