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组织建立一个住房保障主力融资渠道———中国住房保障银行,这个银行可以吸储,为保障房建设提供资金。国家可以考虑在营业税、所得税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其能够低成本放贷,并保持它的低成本和微利经营。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保障房低成本资金来源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委员会住房组成员张泓铭在7日举行的“政协委员谈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记者会上建议说。
事实上,自2010年保障房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后,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加大了保障房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如何破解资金瓶颈问题也随之成为各方关注的焦 点。今年初,两部委相继发文要求确保保障房资金不留缺口。
其中,2月6日,财政部下发通知,要求地方拓宽保障房资金来源渠道,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不留资金缺口。2月20日,发改委也下发通知表示,2012年中央将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资金筹措力度,地方政府也要为此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创新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保障性住房及配套设施。
在本次记者会上,如何破解保障房资金瓶颈问题是媒体记者们关注的一个焦 点话题之一,委员们就此给出了具体建议。张泓铭委员说,由于廉租房、公租房的投资几十年以后才可以回收,甚至长期无法回收,而且需要不断追加投入,如管理、保养、维修、人工等费用,负担很重,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目前银行利息较高,公积金来源有限,政府财政资金也是有限的,缺乏主力的融资渠道。他建议成立中国住房保障银行,以建立保障房的主力融资渠道。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在当日记者会上也表示,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资本市场、民营投资者投资于保障房建设。他表示,投资者可以和地方政府共同持有保障房的产权,地方政府可以以未来出租保障房的收入来偿还投资者。如此,保障房的融资难题就可以破解。
记者了解到,本次两会上,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管理等问题是各方关注的焦 点。出席本次记者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原董事长杨超今年两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支持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的提案》,杨超委员在提案中指出,国家对保障房建设高度重视,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的宏大目标。然而,保障房建设在未来五年将面临1.3万亿元至1.5万亿元资金缺口的挑战,由于资金需求庞大,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希望机构资金能够助保障房建设一臂之力。
杨超表示,根据保监会《保险资金不动产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测算,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保险业资产总额6.01万亿元,理论上最多将有6000亿元可用于不动产投资;同时,我国保险资金中有75%以上是寿险资金,其中逾70%是10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这些特点都符合保障房建设资金规模大、周期长的要求。此外,保障房建设作为风险可控、长期稳定、担保可靠的投资品种,也是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有效途径,有助于降低保险资金运用对资本市场的依赖度,规避市场波动给保险资金运用带来的风险。
对于具体操作模式,杨超建议,保监会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尽快出台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投资及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进行政策引导,促进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的实质性运作;国家税务总局减免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房建设投资收益的营业税(及附加)和企业所得税。
在记者会上,杨超委员呼吁加快“住房保障法”的立法工作。他在提案中明确提出,要明确保障房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政府、居民以及包括保险机构在内的其他参与方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规范建设规划、住房标准、分配方式、进退机制和运营管理,推动保障房建设进入法制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