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华: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卫生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题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应急能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国家队,到今年成立已经十周年,今天的发布会也邀请到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王宇主任出席,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问题。
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情况。
大家都知道,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载体,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十一五”期间,特别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我国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效果明显。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共同构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目前,100%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98%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和87%的乡(镇)卫生院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各级疾控机构对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监测能力和应对爆发疫情、中毒以及生物生化恐怖等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提升。艾滋病防治体系逐步完善,加强了血吸虫病专业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整体的防治水平。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网络基本形成,广泛开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初步建立了精神疾病防治网络,建立了精神专科学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及对基层进行技术指导的机制。
二是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地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决策指挥系统,组建了卫生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咨询委员会和4大类27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建立了卫生应急组织协调、决策评估、信息报告、监测预警等工作机制,制定了流感大流行、鼠疫、自然灾害、核与辐射事故等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网络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目前,我国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率100%,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率98%,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报告率87%。
三是卫生监督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基本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我国现有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国家标准近1900项,地方标准1200余项,行业标准3100余项。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构建了以31个省级和312个县级监测点为基础的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基本形成了从中央到省、市、县(区),并延伸至农村地区的卫生监督网络体系构架。职业病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市级职业病诊断机构覆盖率达到83%。加强了国家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建设,在31个省(区、市)及兵团建立城市饮用水水质监测点近2万个,保障了我国城镇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不断强化。
四是妇幼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截至2010年,全国共有妇幼保健机构3025个。2005-2010年,全国妇幼保健机构工作人员由18.8万人增长至24.5万人,妇产科和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2.4万人增长至36万人。2011年,投入43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配备基本设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均有专兼职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基层妇幼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基本妇幼保健服务功能逐步加强。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培训,推进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可以说,随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我国传染病疫情总体稳定,慢性病防治不断加强,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更好的维护,国民健康指标继续改善。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在“十一五”期间提高了1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47.7/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19.0‰下降到2011年的12.1‰。
这是我介绍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情况。下面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宇主任介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年建设发展情况。
王宇: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非常感谢各位在百忙中来到发布会现场,与我们共同回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这十年来走过的发展历程,共同展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2002年1月23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原来的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等单位合并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经过十年的努力,特别是在战胜了非典疫情以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实际上战胜非典也是科学发展观确立的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形成了国家疾控中心公益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定位,打造了覆盖传染病防控、慢性病干预、环境卫生与健康、职业病防控等业务领域的综合性公共卫生机构,在创造了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民健康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介绍一下疾控中心的基本情况。
中心以新址建设为切入点,配套设施和整体环境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备、设施先进、技术一流的疾控机构。2009年10月正式启用了国家投资6.7亿、建筑面积为7.7万平方米的昌平园区,园区内建设了总面积达2100平方米的14个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形成了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运维保障三位一体的疾控信息网络系统、视频疫情会商系统;以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为核心,建立了包括通讯指挥方舱、仓储运输方舱和生活方舱等由12台特种车辆组成的应急综合保障车队,进一步提高了快速响应能力。
一、全面建设功能完备、技术一流的疾控中心
中心以新址建设为切入点,配套设施和整体环境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一个功能完备、设施先进、技术一流的疾控机构。2009年10月正式启用了国家投资6.7亿、建筑面积为7.7万平方米的昌平园区,园区内建设了总面积达2100平方米的14个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形成了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运维保障三位一体的疾控信息网络系统、视频疫情会商系统;以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为核心,建立了包括通讯指挥方舱、仓储运输方舱和生活方舱等由12台特种车辆组成的应急综合保障车队,进一步提高了快速响应能力和支持能力。
强化实验室网络,提高实验室能力。传染病监测网络实验室,中国细菌性传染病分子分型实验室监测网络,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流感研究合作实验室等多个世界卫生组织实验室的网络参比实验室落户中国疾控中心,特别是流感合作实验室是世界上第五个,也是发展中国家***个高水平的合作实验室,使得疾控中心实验室体系逐步建立健全。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疫情信息、菌毒株共享、技术培训和派遣短期顾问等多方面参与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特别是2011年,中心选派青年业务骨干赴非洲支援当地消灭脊灰活动,到了尼日利亚和纳米比亚,标志着中心迈出了主动参与国际公共卫生事务的***步。
经过十年的发展,中心形成了集疾病防控、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公共卫生机构,日益成为中国疾控事业和保障人民健康的中坚力量。
二、打造专业求实、勇于担当的疾控队伍
国家中心现有员工2125名,有11个法人直属单位,专业覆盖了从传染病一直到环境与健康、妇幼卫生等全健康相关的专业,拥有两院院士5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31名、国家突贡***57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9名。形成了院士、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的三级人才梯队;组建了传染病防控、中毒事件处置、核和辐射事件处置三大类常备应急队伍,随时奔赴各地现场;形成了一支专业覆盖面广、业务水平高,能够担当“一锤定音”重任的***队伍。
中心现有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基础医学3个二级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5个二级学科,研究生导师241人,十年间共计授予学位1388人。中心注重培养面向实际应用的人才,其中,通过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为各级疾控机构培养、输送具有现场流行病学工作能力的适宜人才110名。很多在各地、各省的疾控机构担当了业务和管理的重任。中心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共计获得各类科技奖项91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际合作奖1项,省部级奖88项等。在病原学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C群流脑变异菌株和新布尼亚科病毒的发现,为传染病的诊断与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新布尼亚科病毒病毒,前两年大家都非常关注,国际上影响也很大,主要内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依托国家传染病重大科技专项平台,首次证实多重耐药细菌在我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