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扶持】:在各种利好政策叠加效应下产销量大幅增长,但是由于充电标准的一些细节时至今日不明,直接导致目前各地充电桩规格、型号、接口依然大相径庭,拖累了加速前进。
桃然之父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标准细节的缺失切莫成为阻碍发展的瓶颈,正在启动的,亟待统一的充电标准来提速。
标准细节需要落实
原来的标准只是敲定了大体,并没有落实细节。
为了推动产业的发展,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75项标准》等,涵盖了基础通用、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总成、基础设施、充电接口和通讯协议等各个领域;明确了的分类和定义、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的测试方法和技术要求;规定了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条件,规范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统一了车与设施之间的充电接口和通讯协议。
但是,对充电时的电流、电压、功率等细节并未进一步的作出详尽要求。 严峻的问题,包括尚未落实的直流充电标准。而直流充电标准同样涉及到允许的最大充电电流电压、防热插拔保护等,直接与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息息相关。在充电过程中热拔插可能迸出火花甚至损坏充电连接器,如果充电装置设在加油站之内,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与此同时,2011年批准发布的GB/T 20234.1-2011 《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1部分 通用要求》、GB/T 20234.2-2011《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2部分 交流充电接口》、GB/T 20234.3-2011《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 第3部分 直流充电接口》、GB/T 27930-2011《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只是“推荐”标准而非“强制标准”。
这就埋下了一些隐患。欲意保持自己优势、不愿推倒重来投入资金重新研发的企业,转向各行其是;而原本兴致勃勃的投资者,在充电标准不统一的背景下,对投资充电设施建设领域畏手畏脚、困惑傍徨。
负面效果显现
整车企业各自选定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互不兼容的充电设施、充电模式。这相当于实际上人为扎起了藩篱。即便是开放,别的企业也无法共享从中受益。倘若贸然使用,轻者损伤电池寿命,重则引发危险。而对这些充电设施的日常维护,还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在前来充电的较少的情况下,充电站门可罗雀、充电桩灰尘满面,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各搞一套的充电标准,带来市场前景不明的风险,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2014年5月国家电网宣布全面放开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与充换电设施市场,开放四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对分布式电源并网、电动跑车充换电实行市场开放,抽水蓄能电站、调峰调频储能项目则实行投资开放),但面对充电标准不尽统一的现实,本来兴致勃勃的社会资本转向望而却步,担心没有“钱途”。
此外,充电标准的不统一也弱化了“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的政策效力。
工信部等四部委在发布的《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中要求,所有进入全国新能源车试点的城市中,本地所售新能源车中,推广应用的车辆中外地品牌数量不得低于30%。不得设置或变相设置障碍限制采购外地品牌车辆,如设置地方性标准、地方性车型目录等。国务院办公厅在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中也要求统一标准和目录,各地区要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得采取制定地方推广目录、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在本地设厂等违规措施,阻碍外地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进入本地市场,以及限制或变相限制消费者购买外地及某一类新能源汽车。
但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充电标准的不统一降低了政策的原本效力——当地没有合适外地企业产品的充电设施,自然会反作用于销量。
亡羊补牢,其时未晚
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在政府补贴、牌照优先以及免征车辆购置税等政策叠加效应的推动下,2014年8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5191辆,同比增长近11倍。1月至8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31137辆,同比增长328%。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16276辆,同比增长近7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6621辆,同比增长近12倍。但这距离“2015年纯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2020年超500万辆”的宏伟目标,依然遥远。
因此,尽快敲定细节、统一充电标准、为提速,成为眼下的当务之急。
有关***表示,目前正在制修订的标准还有77项,其中现有标准修订16项,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电池回收利用等新标准制定61项。这些标准中,目前已完成报批稿23项,不久将批准发布。
毫无疑问,正在完善的标准,最终将促成充电领域的统一化,从而为的进一步市场化予以强大推动力,让其加速前进!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