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扶持 > 科技政策 > 科技政策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古月  2016-08-03

自动灌溉系统

试管育苗

  农业科技要能“顶天立地”

  ——对话李家洋院士

  编者按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问题,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农产品稳定增产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广大科研人员如何认识科技进步在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如何致力于攻克农业发展的科学难关和技术瓶颈,承担起发展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历史重任,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为提升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2月6日,围绕以上话题,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中科院院士李家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重要又紧迫

  记者: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八连增”,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5亿吨以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已提升到新的水平。但中央一号文件依然提出:全党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对于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该如何理解这一说法?如何正确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形势,认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李家洋:目前,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突出;耕地、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以资源大量消耗为代价的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比较优势不断降低,农业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阶段。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当今世界,农业科技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动并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以生物组学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为代表,全球农业科技正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欧美等农业科技强国和大跨国公司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正逐步加大进入我国市场的力度和速度。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农业科技竞争力也显著增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

  技术变革和科技进步始终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一五”时期不足20%提高到“十一五”期末52%。但与建设“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际农业科技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新的历史时期,围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任务更加艰巨。

  所以我认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应深刻认识科技进步在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承担起发展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历史重任,致力于攻克农业发展的科学难关和技术瓶颈,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为提升我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把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记者: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即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性,即农业科技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应该如何理解这一定性,以把握农业科技的发展规律?

  李家洋:农业既是保障人民生活和国家稳定的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决定了必须坚持农业科技公益性定位。农业技术属于公共产品,具有外部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科技投入的政府主导性和公共科研机构是研发主力军地位。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产业链条长,农业科技具有区域性明显和研发周期长等特点,决定了农业科研工作要立足长远,超前谋划,超前研究,超前部署。中央一号文件准确把握了农业科技的发展规律,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性,并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要深刻认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重要内涵,切实履行公益性研究职责,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更多、更强大的科技保障。

  记者:一号文件还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向,即要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为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服务这一根本命题。在工作实践中,应该如何突出农业科技工作的时代性,把准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李家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对农业发展提出了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时代命题。新时期农业科技工作要与这一时代发展形势紧密结合,服从国家战略目标和时代发展需要。要认真把握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达到国际农业科技前沿高峰,“立地”就是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农业生产应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还要认真把握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此外,应进一步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强重大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技术。

  记者: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是科研工作的“命脉”,农业科技工作又该如何突出创新性?

  李家洋:农业科技的发展是不断创新的结果。从农业机械的发明发展、化肥农药的使用、育种技术的创新,到当前以生物组学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等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了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农业科技革命,决定了世界农业的发展进程。在科技实践中,要不断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勇于挑战和攻坚前沿性科学问题,致力于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要不断优化农业科技进步的体制环境,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逐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并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

  “国家队”就要争世界一流

  记者: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全国农业科技人员都深受鼓舞。在公众眼里,中国农科院是农业科研的“国家队”,您作为这支队伍的“队长”,对未来是如何思考的?

  李家洋:接到您的采访提纲后,我认真地做了思考,觉得还是应该条理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主要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路:

  一是明确未来发展新目标。“国家队”就要争世界一流。未来5-10年,中国农科院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院所,成为国家农业科技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和重大科技命题的策源地,成为国家农业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成为国家“三农”问题和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学术重镇。要逐步凸显中国农科院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引领与主导作用,在解决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技术问题上的核心作用,在国际学术界的骨干与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弘扬中国农科院50多年来积淀形成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使其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战线的旗帜和推进农业科技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是把握农业科技发展方向。要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抓好生物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在重大农业科学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上占领制高点,取得新突破。围绕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和需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示范工作,努力在基础理论和方法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突破,在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农业生产、加工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三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要加强院所学科体系建设,形成重点突出、优势明显、相对完整的现代农业学科体系。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科辅、转化和管理4支人才精良、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队伍和与之相配套的能激励创新的人才管理体制。

  四是大力提升产业支撑能力。面向产业需求,以解决农业发展实际问题为导向,加快重大农业技术成果的研发和转化,使科技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发挥应有作用。

  除了上述四点,具体的思路还包括:全力推进现代院所建设、加强农业和农业科技宏观战略研究、加强国内国际科研协作、推进党建和创新文化建设等。(记者胡其峰)

关键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