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扶持 > 科技政策 > 科技政策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古月  2016-08-03

  新华社上海4月4日电(记者许晓青、孙丽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后,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回顾改革实践之路,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我国文化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空前繁荣。

  文艺创作百花齐放精品迭出

  一年一度的清明假期,原本是电影淡季,但今年走进全国各地的电影院线,人们发现风格迥异国产片及合拍片已是“春色满园”。《星星的孩子》《车在囧途》《绣花鞋》等新片令人目不暇接。尽管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即将携3D概念上演“王者归来”,但中国国产电影显然是底气十足、毫不示弱。

  “1998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首映,上海影城的排片表上只有它一枝独秀,大厅小厅全排满,创纪录的高票房保持了十多年,不过这样的纪录,最终还是在2009年被我们的国产大片《建国大业》打破。”上海影城总经理朱春豪自豪地说。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创建的首家多厅影城,上影集团下属上海影城是见证中国电影产业改革与发展的一扇窗。

  2002年,中国电影票房不足10亿元,国产片年产量仅百部左右,全国城市影院银幕也就1400多块;伴随文化体制改革步步深入,到2011年,中国电影年产量达791部,票房131.15亿元,银幕超过9000块。从星罗棋布的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到星火燎原的乡村电影放映点,花5元至30元不等,就能看到《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唐山大地震》《辛亥革命》等国产大片的“阳光场”。

  不仅电影创作出现“井喷”,近年来,在全国文艺界涌现了一批精品佳作,歌剧《图兰朵》、京剧《贞观盛事》、川剧《变脸》、话剧《立秋》、舞剧《大梦敦煌》、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电视剧《亮剑》等都是杰出代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体制改革催生的“婴儿”。

  2011年,四年一届的茅盾文学奖揭晓,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最终问鼎。评委们指出,长篇小说的兴盛是新世纪中国文学复兴的缩影。

  著名作家王蒙在谈及文化体制改革时曾多次强调,一定要创作出真正受人民欢迎的文艺作品。

  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也兼顾了人民群众雅俗共赏的多元需求,近年来话剧、相声、东北二人转等演出持续升温。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国字号”军团精品迭出,北京人艺推出的明星版《原野》《窝头会馆》一票难求。与此同时,一批来自民间的小剧场工作室十分活跃,《恋爱的犀牛》《21克拉》等在京沪等地场场爆满。

关键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