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从河北承德出发一路向北,当我们到达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御道口村时正值中午。时值酷暑,站在海拔1500多米的坝上草原,强烈的太阳光照射在人身上火辣辣的。不远处的山坡上,两台高耸的风机随风而动,上百块光伏板汲取着太阳的能量。这里,就是国家电网公司农网风光储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
御道口村发电站外景
2011年6月,国家电网公司在河北承德市围场县御道口村建设“农网智能风光储”示范项目,同年10月并网发电。该项目分为单户模式和村庄模式,作为一项“惠民工程”,该项目不仅为当地农户提供充足的电能和第二个电源点,也让御道口村43户农民用上了新能源。
张振武的“低碳”生活
晚上7点,劳累一天的农民张振武舒服地躺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拿着遥控器,欣赏起了电视节目。“现在家里灯泡比以前更亮了,再也不用为停电发愁了。”张振武说,如今家里电器一应俱全,家里用上了智能电,过上了低碳新生活。
张振武是河北省围场县御道口村农民,他所在的村庄位于河北省与内蒙古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风口”,有“坝上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因为村里处于冀北电网的供电末梢,村民家中用电状况总是不太稳定,以前有时还会停电。
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在这个小村子搞起了“农村电网智能化风光储项目”试点,通过太阳能和风力发出来的电,农户不但可以供自家用,剩余的还可以储存起来或者送入大电网。
御道口村农民张振武家成了最早的“发电户”。偏僻落后的小村庄居然享受到了技术最先进的低碳新能源,张振武活了60岁,这些以前他连想都不敢想。他说,设备都是供电企业给装的,但因为是新生事物,村民一开始还有点担心,他自告奋勇***个安装了。现在,他家平均一天发20千瓦时的电,而自己家只用不到2千瓦时电,剩余的“照亮”别人家了。如果碰到什么故障,还可以用储存的电救急。
在张振武家的院子里,四块太阳能光伏板并排横放,院外矗立着一台白色的风机。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4块光伏板合计0.7千瓦、1台风机1千瓦,同时还有48伏/200安时蓄能电池,这就组成了一个单户发电模式。包含光伏发电、风力发电、蓄能电池储能、交流逆发、双电源切换、微电网协调控制等6个单元,形成用户与电网互动的新格局。目前,单户模式的日发电量能满足农户家中电饭锅、电视、照明等电器用电需求。
“这套设备很环保,而且电力供应很稳定,电视、冰柜等等都运转正常。”张振武说,自从装了这个新设备,他家就再没停过电,连住在县城的亲戚都羡慕。如今,电压稳了,他家还添置了电脑、冰柜等电器。
一个村庄的绿色能源模式
离开张振武家,我们来到村发电站。一排排光伏板组成的方阵,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太阳的能量正以我们看不见的方式在眼前的光伏板中循环流淌,两台风力发电机矗立在草原之上,驭风而起、随风而行。
“这两台风机和以前看到的不一样,这种风机叫直驱变桨风力发电机,这种风机最大的优点是能变速、可以根据风速在每分钟60到100转之间自动调整。同时机头和扇叶在风机启动时要随风向调整至最佳位置,以便更好地利用风能发电。”发电站的技术人员金雪说,村庄模式建设容量110千瓦,由256块0.2千瓦光伏板、2台30千瓦风机和80千瓦/128千瓦时的储能电池组成,包含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储能、低压集电和配电、微电网监控和能量管理、电能计量、电能质量检测和治理、接入公用配电网、通信等9个子系统,形成一个400千伏的微电网运行系统,既可并网运行、又可离网运行。
“主控制系统相当于微电网的大脑,判断微电网系统与大电网是处于并网还是离网运行,储能系统相当于神经系统,接收主控制系统发出的信号并作出响应。”在控制室内,技术人员金雪介绍,村庄模式在运行中,当微电网的风、光发电大于负荷需求时,储能系统将储存多余的电量,尽量减少风、光发电向大电网输送。在用电高峰期,储能系统向微电网中负荷供电,尽量减少使用大电网的电能。
在设备机房内,几十块蓄电池整齐地排布在柜子里。“这些电池是磷酸铁锂电池,和电动汽车用的电池是一样的。这种电池污染小,充放电效率高于铅酸电池,循环寿命超过2000次。当风电、光电和电网电源都不能正常供电时,磷酸铁锂电池组就能为微电网供电了。”金雪说。
目前,村庄模式日上网最大功率80千瓦,日发电量约为600千瓦时,可为150余户农户提供电源保障。项目的建成,可为当地农户提供充足的电能和第二个电源点,同时有助于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产生节能和环保效益。以当地年日照2899小时、平均风速5.48米/秒计算,一年能发电22.3万千瓦时,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14.1吨,二氧化硫6.70吨,二氧化氮0.13吨。
“这种新能源开发利用方式与大型风电场相比具有建设快捷,电量就地消纳等特点,这项技术为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农电管理处处长吴大军说。
关键字:智能微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