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安徽各级财政始终把支持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城乡和区域均衡发展。2012年安徽财政教育支出达715.4亿元,比2006年的152.1亿元增长近4倍,年均增幅29.4%。
农民工子女入学无障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我们学校很漂亮,有塑胶跑道、实验楼,我很喜欢在这里念书。”合肥29中9(2)班学生严子建开心地说道。
他告诉记者,父母从长丰县来合肥打工,没有想到自己能在这样好的学校读书,而且还不多花一分钱,和城里的孩子完全一样。
该校校长汤善龙介绍,29中是合肥较早定点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之一,这里就读的1400多名学生中,80%是附近两个大型批发市场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合肥市先后投资5000万元,改善该校办学条件,使其教学设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早在2009年,合肥市就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2010年,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合肥市提出五个“百分之百”,即只需提供务工或经商证明、暂住证等证件,其子女入学就可以确保百分之百有学上,百分之百上公办学校,百分之百享受“同城待遇”,百分之百与本市户籍考生录取省市示范高中“同等标准同等收费”,百分之百可录取到本市高中阶段学校就读。
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杰才告诉记者,该政策一出台,就在全国范围引起强烈反响,曾被中宣部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典型案例收编入书。
2012年,合肥市共确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定点学校175所,有5.5万名随迁子女就读,约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同年,市区共有25829人报名参加中考,其中7401名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和合肥市一样,农民工子女“零障碍”入学在安徽省普遍实施。
安徽省财政厅教科文处处长方习利介绍,省财政将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管理,按实际在校生数拨付经费。统计显示,全省95%以上的农民工子女能在公办学校就读和升学。
与随迁子女相对应的是留守儿童。如何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也一直是安徽省各地致力解决的课题。
自2005年开始,安徽省中小学校普遍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制度、结对帮扶制度、代理家长制度;从2010年开始,设立关爱留守儿童民生工程项目,截至目前,全省共投入8000多万元,在农村中小学建立了2万多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和活动室。为每个留守儿童之家装备电话,供留守孩子与外地家长通话,通话费用由省财政承担;统一配送书柜、体育活动器材、图书、期刊等,让孩子快乐成长。
以师资均衡 带动学校发展均衡
实施教育均衡,师资力量的均衡是关键。多年来,安徽省切实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体制和机制,以师资的均衡带动学校发展均衡。
今年25岁的舒梦兰是金寨县白塔畈镇中心小学的英语教师,2010年她从师范院校毕业后考取了特岗教师,被分配至此。尽管远离县城,谈起目前的状况,她却感到“非常满意”。她现在月工资2400元,其他待遇“同工同酬”,三年后入教师编制。金寨县财政局局长胡浩说,对特岗教师除国家财政投入外,县财政每年每人补贴1.5万元左右。
缪富国介绍,安徽省从2009年起实施“特岗计划”,共招聘特岗教师10667名,分布在全省21个县区的2000多所农村学校。
此外,从2001年开始安徽基本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2008年起,省财政积极兑现教师绩效工资。2009年,安徽省开展新一轮中小学核编工作,与2003年的一轮相比,在全省中小学学生数减少106.2万人的情况下,新增教师编制1.79万名。
一些地方还积极探索通过创新教师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教育均衡。
2009年,合肥市属学校新招聘教师开始实行合同管理,不占编聘用,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按在编人员同等待遇。蚌埠市禹会区对远郊农村学校教师进行额外补助,根据地理位置距离城市的远近,每位老师每月有50元到300元不等的补贴。合肥市包河区成立教师艺体服务中心,从全区选调英语、音体美优秀教师,开展“走校支教”,对口服务远郊薄弱学校。
江淮大地上最 漂亮的房子是学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校舍是重要基础之一。2009年以来,安徽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并纳入民生工程。
梅山中心学校位于金寨县西北部的梅山镇,2011年春节前,外出的村民回村后惊喜地发现,镇中心学校几排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崭新漂亮的新教学楼,还有两栋学生宿舍、一栋学生餐厅。
眼见宽敞明亮的教室和城里的学校没有什么两样,一位本打算新学期就把孩子转到县城读书的家长立即改变了主意,孩子在这样好的学校读书,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据中心学校校长洪维健介绍,工程建设时,附近的一位学生家长被聘为监督员,隔三差五就要到施工现场看看,一个月下来,她对工程质量彻底放心了,逢人便说:“教室钢筋有手指头粗,比农村盖新楼还坚固!”
位于大别山下的六安市财政局副局长涂成富介绍,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该市在学校建设方面的投入已达20亿元。仅3年时间,大别山麓就矗立起了几千栋新建、改建校舍。
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拆除重建、消灭危房……始于2009年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六安市发生的变化只是安徽中小学校舍变化的一角。
安徽省教育厅教育项目管理中心主任程世所介绍,3年来,全省共投入209亿元资金,70%的校舍新建或改造,超额完成省民生工程的计划任务。在全省组织的民意调查中,校舍安全工程的满意率达87.43%。
2011年1月19日,安徽省安庆市发生4.8级地震,震中烈度达6度。经过校安工程加固或重建的校舍无一受损。灾区群众对校安工程赞不绝口:“学校盖得牢,安全有保障。这钱花得值,心里真踏实!”
“为及时全面掌握校舍安全工程进展情况,提高学校校舍管理水平,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50万元,建立校舍信息管理系统,健全全省校舍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实现了全省校舍的电子化管理。”程世所说。
方习利介绍,在全省投入的209亿资金中,省级资金占全部投入的68%,体现了“省级拿大头”的原则。
以信息化手段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随着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加大,如何加强经费管理、让资金发挥效益,进而以此促进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也是安徽财政重点考虑的问题。中小学学籍信息化管理系统就是创新之一。
在合肥市西园小学,记者打开该系统,点击一个名叫“王佐”的学生,20余条个人详细信息尽录其中。此外,还有全校学生学籍变动、统计查询、数据应用、填表打印等信息。
该校校长朱莉萍介绍,该系统全省联网,用起来很方便,学生转出转入直接在网上操作就可以了,而且以学生的身份证号作为学籍号,可以避免双重学籍。
据介绍,安徽省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现了中小学学籍信息化管理。该软件系统涵盖了中小学学生学籍管理中涉及入学、转学、休学等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学籍管理将逐渐与户籍脱钩。
“实行信息化管理后,每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用一个学籍号,作为学生学籍管理的终身识别号。实行统一的学籍管理为财政部门安排分配教育经费提供重要依据。”缪富国说。
此外,省财政厅还专门下发通知,明确了各级、各部门义务教育经费管理责任,通过建立约束反馈机制和备案报告、重点监管县制度,进一步强化经费管理。
方习利介绍,义务教育经费的预算安排和执行实行“下管一级”制度,全部纳入各级财政部门开设的特设专户管理,使用实行备案报告制度。
“下一步,我们要完善投入政策,均衡配置资源;优化投入结构,突出保障重点;强化经费管理,提升保障水平,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服务保障。”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