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金扶持 > 推荐项目 > 推荐项目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  2016-07-19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普惠金融,希望通过政策引导扶持,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同时,确定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

然而,随着普惠金融一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视野,对其含义的理解也有所偏差。

“普惠金融听着很好听,但有点变了味。搞这一行的人也多,做普惠金融中心的也不少,但‘普惠’仍然被很多人误解为‘优惠’,甚至有些业内人士都公开称‘普惠’就是以优惠的条件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近日,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金融发展局前首席经济学家,中欧-世界银行中国普惠金融中心主任王君说道。

普惠金融应上升至国家战略

普惠金融是根据英文inclusive finance翻译而来,因此王君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普惠金融”也可以被称为“包容性金融”。

“普惠金融的本质是向原来正规、传统金融机构服务未能覆盖到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王君分析称,这类群体往往具备一些共同特点:地域上主要分布在边远地区、农村、城乡结合部;对象主要是微小企业甚至个人;从资质方面来看,通常这类对象不能提供正规的资产负债表。这些特征使得他们无法进入需要财务数据“背书”的传统金融体系。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普惠金融服务对象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大型国企和中型企业等均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但小微企业以及部分低收入人群获取资金困难的问题却一直难以解决。

因此,王君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制订普惠金融的国家战略,澄清一些重大问题,比如,普惠金融为哪些人服务?这些人有什么特征?按什么原则满足其需求?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政策措施?怎样确定重点,分清优先缓急?在多长的时间内实现目标?除了要了解当前的相关现状和市场需求外,建立普惠金融战略还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客户群的定位。

“近年来,一些政府部门出于善意,在很多不需要补贴的地方去补贴,不需要引导的地方去引导,抑制了民间机构和市场发挥作用。政府过多地关注直接提供金融产品,忽略了公共基础设施,造成很多资源浪费。”王君建言,要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各级政府的职能需要重新划分,重新定位。在金融服务领域,也应该分清楚哪些是逐利的金融机构愿意去做的,而政府则集中精力去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

规范互联网金融为“普惠”助力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的普惠性得到了极大延伸, 通过互联网技术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恰好提升了普惠金融服务群体的金融消费能力。

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在参加中欧世界银行普惠金融沙龙时表示,互联网金融或者金融科技(FinTech)可能会颠覆一些服务的方式,但无法彻底颠覆金融规律。

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需求有明显区别,大型企业信贷需求很容易通过传统的金融机构实现,它们的问题是如何借助互联网提升资金管理效率,而小型企业主要集中在融资需求,如何通过互联网拓宽融资渠道。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在金融服务“普惠”上,仍有创新的空间。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村镇银行、网贷机构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效率与监管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了让我国的Fintech能够真正在普惠金融或者包容性金融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廖岷提出应该遵循金融稳定理事会(The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简称FSB)提出的“对于金融科技的监管评估框架”,该框架为各国监管部门评估金融科技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我国也在逐步实施。

廖岷分析称,该框架可以分为“三步走”。首先,国家监管当局要评估金融科技领域的某种产品或者服务究竟是不是创新,其创新之处以及创新机构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第二步,评估创新业务、创新产品背后的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优化风险管理还是为了规避监管?其发展是因为金融市场本身的自然衍化结果,还是有新的市场出现?等等。第三步,则应该评估新业务、新产品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包括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

“希望这个框架的应用能够为规范我国FinTech或者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一个契机,推动公司用其创新的技术手段,为我们国家的包容性金融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很多人期待的弯道式超越” 廖岷说道。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