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万亿规模的券商通道业务,正面临“双规”的考验。在《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这两份新规实施之际,也是通道业务大幅缩水之时。
据了解,通道业务的风险资本准备动辄以十亿计,有的中小券商赌上所有净资本都不够用,而大型券商的资管子公司需要母公司担保或直接注资。相比之下,目前通道业务收费却很低。
“通道业务早晚要消亡,不是资产管理业务的重点。”有监管层官员日前在一次内部培训上提到,现阶段给予一定的缓冲期,并非要将通道业务全停掉,但要逐步压缩通道业务规模。
这意味着,下半年信托可能重新获得机会,而券商资管将专注于目前规模占比仅1/4的主动管理业务。
通道规模和收入不成正比
一场关于通道业务的飓风正在来袭,可能刮走近几年券商累计的8.8万亿通道业务规模。
日前,监管层官员在某次内部风险培训会上,谈及规范资产管理业务运作时表示,要逐步压缩通道业务规模。
他提到,虽然业内认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对券商资管的规定过严,压缩了行业的空间。但从监管来说,通道业务风险责任说不清楚,虽然合同里约定原状返还,但实际运作中风险并未完全规避。对证券基金机构来讲,要真正重视资产管理的实质,提高核心竞争力。
近几年,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虽然通过通道业务实现了规模的飞跃,但这种“虚胖”的状态并不健康。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券商资管规模达11.89万亿,不过真正体现投资能力的主动管理业务只有3.04万亿,占比仅约1/4。而券商通道业务的规模却高达8.85万亿,相当于主动管理的2.9倍。
虽然通道业务规定风险由委托人自己承担,但交易也需要委托人发出指令,对券商而言属于定向被动管理。而目前通道业务收费却很低。一家资管规模上千亿的券商负责人透露,规模占比超过一半的通道业务对该券商资管业务收入的贡献只有3%,纯属只赚规模不赚钱。
风险资本准备金大增
券商收缩通道业务既有内生需要,更多的是双重新规的倒逼。
近期发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第九条规定,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不得开展或参与具有“资金池”性质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不得存在“资管计划未进行实际投资或投资于非标资产,仅以后期投资者的投资资金向前期投资者兑付投资本金和收益”。
而修订后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更是给通道业务规模过大的券商带来净资本压力,券商需计提特定风险资本准备。其中,投资非标资产的定向资管计划需按0.9%的比例计提,其他定向资管计划按0.5%计提。
而通道业务都是定向资管计划,投向大部分是非标资产。若按基准计算,2015年底券商8.85万亿规模的通道业务,需要计提最高796.5亿元,最低也需442.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风险指标可根据券商分类评级打折。系数为连续三年A类为0.7,A类为0.8,B类为0.9,C类为1,D类为2.
也就是说,新规执行之后,通道业务的风险资本准备金比例将全面攀升,连续三年A类券商通道业务所需计提的风险资本准备比例从0.2%提高到0.63%、A类券商从0.3%提高至0.72%、B类券商从0.4%提高至0.81%。
净资本压力加大
新的风控指标,给通道业务下了紧箍咒,券商需为此计提的风险资本准备金是原来的2~3倍。这对中小券商或券商资管子公司来说,无疑“压力山大”。
以去年三季度靠通道业务闯入资管总规模前五名的华福证券为例,主动管理仅占3%,其今年一季末通道业务规模约为4615亿,按照新规需计提的风险资本准备可能高达29.6亿元,而华福证券截至2015年末的净资本是28亿元。也就是说,其净资本根本不够覆盖风险资本准备金。
而像大型券商,如中信、华泰、、、中信建投、海通、招商等券商的通道业务也都在3000亿以上。假设全部投向非标,风险资本准备金至少需计提18.9亿元。
这些券商大多已成立资管子公司,子公司作为一级法人独立核算,风险资本准备金已接近或超过净资本的情况随处可见。华泰、国泰君安、海通、招商等券商的资管子公司净资本分别为:27.84亿元、27.64亿元、36.83亿元、11.79亿元。以资管为例,其净资本显然不够计提通道业务的风险资本准备。
这还没考虑今年券商分类评级被下调的情况。例如,从AA降为BBB,不能按照连续三年A类的计提标准,以其今年一季度末非主动管理型资管规模7807万亿计算,需计提的金额少则35.13亿,多则63.23亿。
“通道业务太不划算了,风险高收益小,未来肯定会大规模削减。”一位券商资管董事长表示。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子公司净资本太少,母公司可以用担保的方式增加子公司净资本,而不用直接注资。
监管转向>>>
(责任编辑:DF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