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闭幕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展出了很多“黑科技”。比如一家中国创业公司驭势科技展出的无人驾驶车:内部没有常见的方向盘、仪表盘、踏板,只有呈环形排列的座椅。据介绍,这款车可以在一年内量产,今年将实现商业化试运营。
在北京中关村,有一大批驭势科技这样勇于创新的高科技公司。“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中关村正是我国创建区域创新高地的缩影。
统筹资源占高地
没有全球创新中心的国家称不上创新型国家。
“北京正以‘三大科学城’为主平台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介绍,聚集140余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拥有75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关村科学城”,将被重点打造为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聚集中科院12个研究所,有近50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怀柔科学城”,重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集14家央企的61家研究院,176名“千人计划”专家的“未来科技城”,已产生了能源互联网、特高压输变电等一批国际先进成果。
上海在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科技创新集聚区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改革动力和制度保障。”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表示,改革重点是“退、放、进、变”。通过“退”,对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减少政府直接参与和具体干预;通过“放”,对市场机制能够实现的服务功能,主动转型,腾出空间,简政放权;通过“进”,尊重科技创新规律,持续加强统筹规划、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通过“变”,改进政府服务,减少政策预设,从过去偏重踢点球式的支持,转向需求导向和普惠型支持。
贴近需求释活力
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定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
步入世界一流,应以改革释活力。“科改的定位是坚持创新引领。我们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最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已经在全球发展战略上迈出关键步伐。”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表示。
步入世界一流,应以需求做动力。泉州市副市长陈荣洲表示,福建泉州市贴近产业需求搞研发,培育数控和智能装备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已实施350个市级试点示范项目,开发200多项数控和智能制造新技术、新产品,获得相关专利3000余项。
协同发展接地气
建设区域创新高地,需要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流动,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协同创新共同体。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黄宁生说,2016年广东省努力打造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已构建以深圳、广州和珠三角7个地市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的“1+1+7”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新格局。
跨省联动已十分常见。2016年,江西省在科技扶贫工作中构建区域合作体系,与江苏举办苏赣农村科技创新合作暨定点扶贫对接签约会,签署加强两省农业科技战略合作等5个协议。这两个省共同组建两江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发展联盟,让封闭扶贫向开放扶贫转变。
既跨省又跨部门的协作也正在蓬勃展开。2016年,建设新疆创新试验区的战略构想开始落实,新疆、科技部、深圳市和中科院联合签署了《四方合作备忘录》。这一跨区域、跨部门的四方合作模式在国内尚属首创,部分建设任务已经落地实施。
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进步正深刻改变着全球产业分工和经济格局。随着创新自信和创新能力的增强,中国将更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全球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