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扶持项目】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政策引导下,园区建设和发展飞速进展,但在高增长的同时,园区总是遇到发展方向不明确、招商渠道相对狭窄、缺乏自身特色等共性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得园区健康发展?记者采访了中国产业集聚研究***杨建国.
《中国企业报》: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园区的设立和发展过程中总是与房地产息息相关,园区的发展中是否应该有地产的参与?如果有,如何让地产"健康"的参与园区发展.
杨建国:发展到今天,产业园区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产业园区也在慢慢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培育"和"创业孵化"转变,这就要求园区不断地汲取资本、技术、人才要素,增强园区的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从开放性和市场化角度来看,产业地产、商业地产向园区渗透也是一个趋势,这是市场的力量在推动,但也不排除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当下,有些房地产开发商将产业地产作为"过渡"或者打着项目投资的幌子"跑马圈地". 产业地产与纯粹的房地产开发有着根本的不同,如果用过去开发房地产的套路来经营产业地产,无异是一个潜在的"隐患".产业地产的核心在于产业支撑、产城互动,前提是有实体经济来带动,地产融入园区,需要政府积极加强引导、科学布局.在"双创"深入落实的背景下,地产由于其自身的灵活性,更便于开展创新升级和创业孵化,这也为产业地产融入产业园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引导地产与园区良性互动,要求政府不断地强化基础设施和功能建设,做好配套和服务,吸引人口集聚,提升地产的便利化、智能化、信息化,增强园区和地产的吸引力、凝聚力、辐射力.
《中国企业报》:除了官方举办的对接活动,园区还可以用哪些方式和渠道进行招商?
杨建国:招商引资难这是产业园区共同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随着区域投资环境的层次性逐步分化,招商引资竞争也日趋激烈.产业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群雄逐鹿的阶段,面对"狼多肉少"的现实,地方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归根结底还是应该"在商言商",只有抢抓机遇,捕捉商机,密切跟踪研究产业转移新动态,不断完善招商引资的长效引导机制,在逆境中捕捉商机,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才能取得实效.
针对目前招商引资的发展趋势,招商引资要由"政策招商"转变为"产业招商",即由过去单纯的优惠政策吸引招商转变成现在的细化到各产业的针对性招商,充分发挥与上级各相关部门、各行业协会及中介组织联系密切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他们在招商引资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协调作用、行业带动作用和相关服务作用,展开委托招商活动,即把招商引资工作当做是一个地区的营销,对象则是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土地资源,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要注意的是,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招商引资要接地气,也得借助新媒体来武装,很多地方政府其实一早就看出了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进行招商引资的便捷和高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更多止于表象,没有真正活学活用,结果把"互联网 "弄成了" 互联网",以为只要把东西发布到网上就行了,接下来的维护、运营、跟进不管不顾,事实上,无论是传统招商形式还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招商,招商的形式在发生改变,其本质却并没有太大的不同,招商引资的前提是,必须切实搞清楚自身有什么、相对比较优势是什么、最想要什么,搞清楚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是什么、招商地的功能定位是什么、招商对象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是什么,进而从中发现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契合点,找对招商引资的方向路径,提高成功率和实效性.
《中国企业报》:在众多的京津产业转移中,服务业也是一类,在此方面园区应如何做好承接?
杨建国:服务业作为产业园区一个重要的业态构成,对提升区域经济活力、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服务业滞后也是制约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一个"短板",这都要求中国服务业必须转型升级.
京津冀一体化服务业外迁对于承接地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理性有准备有选择地承接.在承接过程中,产业园区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平台和基础设施,为服务业适应"水土"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应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依靠创新驱动和"互联网 "思维,来提升服务业的发展层次,打造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促进批发市场这种相对外延式、粗放式的园区进入到集约、专业、规范阶段,通过"三产"刺激"二产",推动产业园区向综合型服务园区转型升级,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动力.从发展态势来看,"十三五"时期服务业比重将继续提高,届时,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生态也将更加合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