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被誉为“VR元年”,但这却是VR产业冰与火交织的一年。VR可以说是2016年人们最关注的产业之一,但它却没有像人们想的那样振翅高飞,赚得盆满钵满,从年初的众人追捧到年底的遭遇寒冬,VR创业者内心感触颇多。核心技术和内容的缺乏让国内VR的发展陷入僵局,2017年,如何转变VR产业现状成为整个产业都在思考的问题。
从众人追捧到资本遇冷
2016年伊始,VR产业被广泛看好,众多企业一窝蜂涌入市场,从2015年到现在,VR企业数量从原先的200多家增加到1600多家。同时,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VR行业共有18家创业公司获得融资,总规模达8.16亿元。然而,这样的盛景并没有持续太久,2016年下半年开始,VR市场就开始急剧转冷,据业内人士透露,2016年6-8月,仅有四五家公司获得融资。
更让人担忧的是,不少VR公司传出了负面新闻,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内VR产业的领军企业暴风魔镜。传言“暴风魔镜团队几乎腰斩、裁员一周内完成”,其裁员速度之快、裁员数量之大震惊了整个市场。虽然暴风魔镜发表公开信表示,此次举动主要是为了内部调整,但近半的裁员量显然无法服众。同时,被称为娱乐VR公司标杆的米多娱乐、从事VR产品研发的众景视界,也传出拖欠员工工资的情况。种种迹象表明,VR市场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行业步入转型期。
多项难题困扰VR产业
从厂商争相涌入到望而却步,VR产业在这一年之中尝尽了“酸甜苦辣”,而对于存活下来的中小厂商而言,2017年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厂商在核心技术以及内容两方面的短板迟迟未得到有效地解决。
核心技术是阻碍国内VR行业以及厂商发展的***道阻碍。现在很多的VR厂商生产的产品更多的还停留在“山寨”阶段,用国外科技公司的技术,制作了个外观进行包装。这也导致了在低技术低门槛的状态下,市场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而HTC、谷歌等大牌科技公司,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拉开了与其他低质产品的距离。
内容也是一大问题。虽然人人都看好VR,但VR中的内容却少人跟进,用户买了VR设备却无用武之地,因为可看的视频、可玩的游戏非常少,这让用户大失所望,极大损害了用户体验。此外,制作VR内容的成本比较高,内容的不足又导致用户范围缩小,这让厂商感觉开发内容并不“划算”,从而变成一种恶性循环。
VR是一个新兴行业,想要走向成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产业大热,现在很多山寨或低端企业争相杀入市场,使得VR市场企业质量参差不齐,激烈的竞争之下优胜劣汰在所难免,因此经历寒冬并不是件坏事,这表明越来越多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逐渐退出市场,而能够经历考验并最终留下的,才是大浪淘沙下的胜者,才能带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
探索适合的发展之路
各种乱象成为阻碍国内VR企业发展的拦路虎,那么企业又该何去何从?2017年国内VR产业的整体基调应该是“研发”与“探索”,“研发”是技术层面上的,“探索”则是商业模式上的。
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些问题是可解决的,比如技术和内容。业内人士认为,在技术方面,VR企业的突破口无非有两种:一是自我研发,二是在国外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在内容方面,国产VR厂商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沉淀,随着技术的提升和产业链的扩大,内容资源的解决也只是时间问题。
真正困扰国内VR企业的问题应该是探索适合国内环境和市场的商业模式,现在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在教育、旅游、家居等领域,尝试性地加入VR产品。一方面使得传统领域的宣传使用体验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使得VR的商业领域得到扩张,但这还远远不够,想要真正促进产业繁荣,VR企业还需要探索更多合适的发展之路。
2017或将成为推动VR市场真正走向成熟的一年,只有那些敢于“研发”,善于“探索”,并坚持下来的企业才能真正等到VR的丰收硕果。”清科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报告如是指出。
政策收紧难阻并购增长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韩青璐表示,刚刚过去的2016年,在国内外经济继续承压的环境下,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和国企改革,通过兼并重组促进僵尸企业和传统企业的资源整合流动。同时,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大力开展也促使新兴产业的行业布局不断加快。2016年9月,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正式实施,为了抑制投机“炒壳”行为,跨界并购审批及“借壳上市”审批不断收紧的利空影响,境内并购市场整体有所降温,但仍然维持在较快的增长水平。
据清科集团旗下私募通统计,2016年1~11月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2904起,同比增长14.92%;披露金额的并购案例2256起,共涉及交易金额13392.16亿元,同比上升37.19%,平均并购金额为5.94亿元。其中,国内并购2672起,产生交易金额10188.73亿元;海外并购199起,涉及交易金额2946亿元;外资并购32起,交易金额共计257.43亿元。
并购整合黄金期来临
“随着国内并购市场的逐步成熟,国内战略性并购交易实现了强劲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经济转型、一些行业的整合(尽管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重组和外延式增长。”韩青璐称,从2014年我国企业的并购交易规模突破7000亿元,到2015年突破1万亿元,再到2016年有望突破1.5万亿元。在全球经济衰退、国内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处于产业升级与转型关键时期,多数行业处于优化资金、劳动力、技术配置的阶段,越来越多产业亟须通过并购实现大规模整合。互联网等新型产业已开始通过并购方式进行行业整合,例如美丽说和蘑菇街、滴滴出行和Uber的并购等。传统行业也在近些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得到了一些整合机会,因为传统行业需要非常多的资金注入进行各种改变、重整和国企改革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持续推动国内并购市场的发展以及并购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正步入兼并收购和产业整合的新阶段和黄金时期。
从行业分布来看,2016年前11个月,中国并购交易依然主要分布于互联网、IT、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医疗健康和金融等一级行业。其中涉及并购数量最多的为互联网行业,涉及并购金额最多的为金融行业。从各行业的并购数量和金额排名来看,2016年前11个月,并购金额和案例数分布的行业趋于多元化,但整体集中度仍然较高。从并购数量分布看,在所有涉及的行业中,互联网行业以376起交易稳居榜首,其次是IT和机械制造行业,分别以295起和259起居第二、第三位。从并购金额分布看,排名前三的为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和能源及矿产行业,分别为2205.36亿元、1450.72亿元和1341.43亿元。
并购渐成私募发展主流
据私募通统计,2016年前11个月共发生VC/PE相关并购交易915起,同比增长38.36%;披露金额的1266起交易共涉及金额9031.22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893.59亿元增长53.24%。“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全民PE时代已经过去,依靠上市估值倍数的套利模式已不可持续。在这种背景下,依靠并购实现VC/PE行业的发展将成为下一个时段的主流。”韩青璐指出。
截至2016年11月底,VC/PE相关的全部并购交易分布在互联网、IT、生物技术/医疗健康、金融和机械制造等22个一级行业,其中互联网行业以312起案例排名首位,占交易总量的18.48%;排名第二的仍然是IT行业,其间共完成交易200起,占全部交易量的15.80%;随后是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以151起并购、占比8.9%的成绩排名第三。在并购金额方面,排首位的是金融行业,共涉及并购金额1755.30亿元,占比19.44%;其次是互联网行业,共完成并购交易1323.76亿元,占比14.66%;第三名为能源及矿产行业,共涉及金额680.92亿元,占比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