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LED 记者 赵辉】从来没有哪个产业像LED一样,承载了地方政府GDP和环保双重的双重梦想。自然而然LED产业也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尤其是技术门槛最高、投资最大的外延芯片企业倍受各地政府青睐,给予了巨额补贴。
据高工LED产业研究所(GLII)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国内LED外延芯片企业拥有的MOCVD仅为130台,而到了2013年底,这一数量已经增长到了1017台,增长近8倍,增加的机台数量为887台。
增长最快的这五年恰恰是地方政府开始给予MOCVD巨额补贴的五年。
这新增的887台MOCVD中绝大多数都得到了地方政府给予的每台800万元到1000万元不等的补贴。初略估算近MOCVD的补贴就高达80亿元左右。再加上政府给予的科技三项补贴、技改资金,以及附带的照明应用市政合同等等,总额可达上百亿元之巨。
在这一轮扩产潮中,政府无疑是最大的推手,这其中尤以扬州、芜湖为甚。扬州是最早提出给予MOCVD巨额补贴的地方。
当年,相关媒体曾报道说,扬州当地政府算了这样一笔经济账:一台MOCVD虽然补贴1000万元,但投产后可直接形成2000万元的年产值并带动相关产业链形成2亿元产值,100台机器就可以围绕外延片形成200亿元的产业集团。
而芜湖则以引来三安光电、德豪润达两家芯片巨头为豪。彼时,芜湖市曾称,扶持LED是着眼于长远,通过对两家龙头公司的补贴来带动芜湖整个LED产业的发展是值得的,池塘大自然能养鱼。
而2010年时,正逢背光需求高涨,LED芯片供不应求。据一位芯片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年只要能生产出来,不管质量如何,都能卖个好价钱。
芯片供不应求,再加上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一干LED外延芯片上市公司又有充足的融资通道,自然快马加鞭扩产。
按照芜湖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LED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企业购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 LED 外延片生产用MOCVD设备50台以上,且芯片及封装、应用产品研发与制造等关联产业均在芜湖投资生产的,按照蓝绿光MOCVD设备(限55片机及以上)每台最高不超过1200万元、红黄光MOCVD设备(限55片机及以上)每台最高不超过960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研究开发补贴支持。
同时芜湖市还给予了路灯市政订单。芜湖市2009年开始逐步推广应用LED路灯, 从2011年起,芜湖市政府要求所有亮化工程、新建改建道路上都要使用LED产品。这些大单基本都落入了三安、德豪润达等企业囊中。
大量扩产的恶果很快显现,从2011年开始,LED芯片产能开始过剩,价格一路下跌。一众芯片上市公司靠着政府补贴才免于陷入亏损。
GLII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MOCVD产能利用率仅30%左右,开机率仅50%左右。即使到了2013年产业需求趋旺的情况下,MOCVD产能利用率也仅仅上升至52%。而芯片价格也保持在年均下跌超过30%的快速跌价走势。
而地方政府希望的LED产业聚集效应也并未实现。一旦取消补贴,企业就立即更换扩产基地,就像此次三安光电将二期项目由芜湖移至厦门,就是由于芜湖的补贴政策停止。
补贴对LED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事实也证明补贴也导致了很多产业乱象的出现,扭曲了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