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大山
南京市玄武区锁金村街道锁一社区的低保户、残疾人、独居老人数量在街道7个社区中是最多的,每天遇到的“难缠事”更是一大堆。然而,80后的瘦弱女书记张琪却把一切处理得井井有条,不久前,她听说市发改委、市民政局联合开发了智慧社区APP,便找到项目负责人,利用“互联网+”来服务社区的困难群体。(《南京日报》报道)
张琪主动作为,积极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服务社区居民,无疑值得点赞;智慧社区APP的问世也令人欣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此事恰恰说明市民对“互联网+社区”的迫切需求。与之相比,我市智慧社区建设在规划设计、实施推广、具体应用等方面,理应进一步提速和深化,让科技改变生活,让社区服务更加贴心。
在张琪身上,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首先是智慧社区APP从2013年开始搭建,在经过前期试点后,现在已进入全面推广应用阶段。可是从张琪找到项目负责人寻求合作的过程看,APP显然没有普及到锁一社区,最后合作达成靠的是张琪的个人努力,而不是制度化、流程化的系统推广。这意味着,我们的智慧社区在自上而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滞后和脱节。其次,张琪身上有非常明显的标签:80后、大学生书记,她有能力、有意愿去尝试新鲜事物。这不免让人想到,老一辈的社工们能否顺利接受并用好APP?又该怎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
智慧社区不仅是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是基层社会管理向治理转变的体现,是十八大“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神的具体实践。互联网、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应用,提高了社区的行政效率,提升了服务便民的水平和精准程度;但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社区”真正做到了扁平化管理和多元共治,让居民、公益组织、企业都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来。只有深刻理解这点,才能领会到智慧社区的意义作用,从而形成合力,将项目当做重点工作落实。
因此,智慧社区的建设必须要从顶层设计开始,拿出总体的框架、方案和实施计划。一方面,做到上下步调一致,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行政资源;另一方面,尽快形成标准和规范,构建起科学高效的工作模式。同时,与遍地开花的商业社区APP比,智慧社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公信力和民政、医疗、警务等数据资源。APP的开发者、运营者及社区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优化这些资源,服务于社区居民。至于购物、快递、家政等增值服务,则应广泛引入社会企业、第三方组织,进行市场化运作。社区做好监管即可,千万不要大包大揽,主次不分。
如果智慧社区从实际出发,牢牢抓住居民的“刚需”,就有望成为不可或缺的“社区门户”,这样的成功可以复制。(刘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