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华为发布了201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称华为全球员工总数约17万人,近半数为研发人员。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华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越日本松下公司,成为2014年度的最大申请者。
华为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深圳全社会的研发活力和创造激情。今年上半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305.1亿元,增长17.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4%。对比去年的数字不难发现,201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4.02%。这意味着在半年时间里,深圳提高了0.02个百分点。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这是国际通行的反映一国或一个区域的科技实力、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创新能力强的地区,研发投入强度都较高。通过横向对比也可以看到,4.04%这一数字已超过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的水平,目前只有以色列和韩国超过4%。
2020年研发投入比例将达到“4.25%”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陆健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近年来提出并不断强调这一指标,是出于未来城市发展、调整结构、促进转型的需要。
从理论上讲,GDP增长并不意味着研发投入的增长,GDP是总量,但总量里面到底哪些是由创新驱动带来的,研发投入强度是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的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提高。
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深圳模式的一个亮丽标签。根据深圳最新的规划,深圳2020年研发投入比例要达到“4.25%”,意味着深圳的研发创新能力,将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即每年要保持与GDP增速同步增长,并且达到10%以上。
另一新鲜出炉的数据可以为这个标签予以注解: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392.4亿元,增长10.2%;高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780.9亿元,增长17.4%;新增各类创新载体39家,累计已达到1146家。
明星企业从深圳走向世界
加大研发投入,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引导,而另一方面它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企业的发展之道。与其他一线城市不同,深圳的研发投入90%以上,是来自于企业而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大研发投入已成为他们自发的内在需求。
“深圳现在做加工的工厂越来越少,很多企业都是在做研发,从人员结构来说,研发人员也是占大部分。这是和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地方。”陆健表示。 以华为公司为例,华为近50%员工是研发人员,研发投入自然水涨船高。
有着华为、中兴这样的老牌骨干,也有着大疆创新、柔宇科技这样的新兴生力军。
柔宇科技是全球最薄0.01毫米的柔性显示屏的创造者,这家公司刚刚过了三周岁生日。作为一个同时在深圳和硅谷创业的年轻企业家,该公司CEO刘自鸿颇有感怀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常常在想,为什么伟大的近现代科技发明很多都不是在中国?身边很多人赚了很多钱,却仍然未能赢得世界、赢得周围人的尊重?创新和突破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这三年,柔宇从蜗居一个不足百平米小房间的小企业,到如今数百号人横跨中美,不仅建立了自己的研发生产大楼和产业园区,而且用一个个硬邦邦、颠覆性的产品和技术,向世界证明企业的价值。”
确实如此,用研发实力证明自己的价值,靠技术实力争夺产业话语权,正成为更多深圳企业家的选择。目前,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超过4700家,他们在4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力,一批“科研明星”、“产业明星”从深圳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