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 王优玲)“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为我国推进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总体政策思路。
根据会议,这“五大政策支柱”包括,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各自对应“稳、准、活、实、托底”任务要求,为结构性改革提供一系列政策制度的支撑。
按照“十三五”规划简称目标测算,今后五年,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速不低于6.5%。
然而,发展目标背后是阻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层层路障——产能过剩、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下滑、创新能力不足、虚拟与实体经济“对流”不畅……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周期与结构调整关键阶段,结构性改革是主要借助市场机制推进周期与结构双重调整的关键举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卢锋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周宏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在应有的政策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会议明确的“五大政策支柱”为应有环境构建了框架。
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稳定经济运行是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基础,所以经济运行仍然要保持在合理的区间。产业政策要准才能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的大方向。国家的产业政策主要是从政府指定什么样的产业转向功能性,为企业在市场中发现新的增长点来创造一个好的政策环境。
宏观与微观、当前与长远,是政策引导均需兼顾的目标。会议提出,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
对企业而言,政府要做好为企业服务的工作,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创新发展,保护企业产权和合法权益;对消费者而言,要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破除各种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使有效供给能够顺畅的到达消费者手中。
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在各个领域推出了不少改革措施,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会议指出,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说,国企、财税和金融三大改革都是事关全局的重点改革。当前尽管深水区的改革推进面临诸多挑战,但必须抓住关键点推出操作性强的改革举措。
但是,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社会阵痛。周宏春说,实施一系列结构性改革,必须以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为初衷,以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为主要内容的实惠政策发挥托底作用十分关键。
“要筑牢基本民生保障的底线,加强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责任编辑: 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