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扶持 > 政策解读 > 政策解读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谨如  2017-03-08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记者 史竞男、潘德鑫、向定杰)“去年收入多少?”“今年果子价格好不好?”2日下午,来京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贵州代表团刚到驻地,两位同样来自贵州偏远山区、同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好姐妹”,再续“两会之约”,互相取经、共话脱贫。

她们,一位叫张国英,63岁,来自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黑水乡新群村,带领村民种植果树奔富路;一位叫杨爱东,55岁,来自贵州省天柱县红坪村,靠养猪传送“致富经”。

一个在黔东北,一个在黔东南,都距离贵阳将近300公里路。

“以前没有高速,来开全国两会我都要提前一天出发,才能按时跟大部队会合。”

“我也是这样,一早从村里出发,晚上才到贵阳,第二天再坐飞机来北京。”

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省,群山耸峙,沟谷纵横。行路难,犹如一道紧闭的“山门”,成为制约脱贫的“瓶颈”。

2012年初,国务院出台支持贵州发展的文件,提出贵州要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破交通瓶颈制约。此后,贵州相继启动高速公路、水运和铁路集中建设会战。目前,贵州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400公里。

“现在路修好了,我们来开会方便多喽!一个上午就到贵阳,当天就能赶到北京。”两位代表脸上绽放出朴实的笑容。

过去,她们所在的村,都是出了名的“穷山沟”。上世纪90年代,张国英靠贷款、找亲戚朋友借钱,承包荒山开始种植果树。

“那时候路不好,羊肠小道一下雨就冲得稀巴烂,水果都运不出去,是靠人背出去的。”张国英回忆说,那时候她种植果树不被看好,人家说“为啥要那个烂坡坡”。但靠着辛勤劳动,她成功了,开始陆续有村民向她“取经”。她一边帮助村民们找果苗,提供果树栽培技术和管理经验,一边筹资运沙子、搬石块,修补进村公路。如今,荒山变成了果园,“脆红李”挂满枝头,全村482户几乎家家种植果树,家庭年收入十余万元。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杨爱东身上。以前红坪村人均年收入仅千余元,杨爱东看到电视上播养猪节目,就跑到湖南去学习养殖技术,从四五头猪开始养起,直到拥有了自己的养猪场,又带动村民一起致富。现在,全村有养猪场26个,每户年收入突破10万元。

“自己富了不算富,多为乡亲们做事,大家一起致富,才是我们的心愿。”两位代表说,她们最关心的就是路。如何改善交通出行,扩大市场发展,她们为此做了不少调研。

今年全国两会,张国英和杨爱东各自准备了近十份建议,大多与“路”有关。《关于规划建设贵州环省高速公路黔东北(沿河—务川—道真)段的建议》《关于加快贵州印江经沿河连接“彭酉高速公路”建设的建议》《关于要求规划立项建设贵州天柱至湖南会同高速公路连接包茂高速公路的建议》……记者看到,在她们房间的桌子上,摆着密密麻麻的笔记,上面写满了基层群众对“路”的渴望。

今年头两个月,贵州省新开工的农村公路达8153公里,在建里程达1.2万余公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毛细血管”有望疏通。

两位代表说,虽然同处一省,但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她们从未去过对方的村子,只是通过电话保持联系,每年全国两会才能见面。她们希望能“互相去瞧一瞧,取取经”,更希望带着乡亲们一起走出“山门”看看外面的世界。随着路的延伸,相信她们的心愿,很快就能实现。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