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2月8日电(记者 王菲菲)“过了正月,我要去北京打饼子!”42岁的襄汾人高炎旺说。在山西襄汾县,有一支近2万人的“饼子大军”,靠卖烧饼赚钱。在春节与家人短暂团圆之后,他们又将奔赴各地。
当地政府统计,“饼子大军”年收入可达5亿元,小烧饼是如何闯出大市场的?
山西襄汾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当地烧饼制作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20世纪90年代,该县几位村民到北京打饼子谋生,收入可观。“一年能挣2万元,比在农村务农5年赚得还要多。”43岁的原五根是最早外出打饼子中的一个。他自幼家贫,14岁当学徒,1994年来到北京,在六里桥花300元租了一小块地方,开起了饼子摊。靠着肯吃苦的劲头,他慢慢尝到了甜头,到了1997年,一天下来,能烙20多袋面,形成了多种样式的饼子。如今,原五根是北京一家餐饮集团的董事长。
一个人的成功带动了一批人的外出。更多年轻人加入外出打烧饼行列,一支遍布全国的“饼子大军”逐渐形成。
“饼子大军”们将烧饼与当地饮食文化有机融合。如天津人喜欢吃夹馅饼,他们就制作巧克力、山楂、菠萝等口味的烧饼;北京人喜欢烤好饼子后再夹肉菜,他们就制作夹肉、夹蛋、夹香肠、夹蔬菜等口味烧饼。
诚信经营也是襄汾烧饼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年42岁的钟怀永是赵康村人,15岁开始当学徒,在外打拼20多年,如今在兰州有了自己的超市、蛋糕房等。“做烧饼,一定要用真材实料!”钟怀永说,小本经营,靠的就是口碑。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最早外出打饼子的人已不单纯“打饼子”,而是把经营领域拓展到卖早点、开饭店、承包学校食堂等多个方面,一年的收入达到30至50万元,经营出色的能收入上百万元。
如今,当地不少年轻人已经接过父辈的手艺。杨会婷的父亲也是最早出去的那批人中的一个,父亲现已退休,在燕郊买了房子,卖饼子的营生留给了她和弟弟。别看她今年只有31岁,可已经是烧饼界的老师傅了,在北京卖了15年烧饼,就连她爱人都是她的徒弟。
当地政府也在大力支持烧饼产业,为提高襄汾烧饼品牌效应,注册了“晋襄酥”烧饼商标,并利用春节,举办了“晋襄酥”烧饼创业技能大赛,有400多人参与,不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襄汾烧饼文化,更推动了烧饼制作技艺的交流融合与提升。
“‘饼子大军’成了‘就业大军’‘致富大军’,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打响襄汾烧饼劳务品牌,加强技能培训,把‘饼子大军’尽快发展到3至5万人,年收入10亿元以上。”襄汾县县长乔飞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