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年底中央下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以来,各地正积极推进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央为什么在当前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扶贫将给新时期中国扶贫开发格局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下一步落实精准扶贫应当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中国扶贫研究中心主任张琦博士长期关注中国的扶贫问题,并正在主持国家“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十三五”完善扶贫脱贫机制研究工作,中国经济时报独家专访张琦,请他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新时期的扶贫战略部署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为什么提出精准扶贫,并大力推进精准扶贫?
张琦: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到新阶段后扶贫开发的战略部署。中央在去年年底下发的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建立扶贫的六大机制,精准扶贫是六大机制之一,它是中国扶贫进行到新阶段后的新举措,符合中国国情。
中国的扶贫开发是一个逐渐推进的过程,历史上曾经历了六个阶段。包括1949年—1978年的“整体性扶贫”阶段,通过“立国建制”制度体系不断探索,依靠国家社会制度改革变迁的减贫发展战略;1978年—1985年依靠体制改革以及有计划、有组织开展扶贫开发阶段,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25亿;1986年—1994年“大规模扶贫开发战略”实施阶段,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改称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就是在1986年时成立,通过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政策等一系列重大措施对贫困地区实施专项扶贫开发,改救济式的“输血”扶贫为开发式的“造血”扶贫;2001年—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年)》实施阶段,将扶贫工作区域瞄准范围由贫困县向贫困村转移;以及2011年至今的第六个阶段,即区域发展和扶贫开发新阶段,《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此期间颁布,并实施了精准扶贫战略部署。
中国经济时报:精准扶贫的“精准”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张琦:精准扶贫主要包括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
目前,在贫困地区开展的建档立卡,是国家扶贫系统的一号工程,据介绍,此项工作到2014年10月份将基本完成。通过建档立卡,将会更清楚了解贫困状况、准确地分析致贫原因,更清楚地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责任和措施,为贫困监测和扶贫评估等奠定基础。完成精准识别后,就是精准扶持,即如何来扶持贫困户、贫困村和贫困县,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要制定什么扶持的对策,采取什么样措施,制订相应的扶持计划;接着就是精准管理,这主要体现在对精准识别的管理、产业扶贫、资金如何管理,对贫困户、贫困村和贫困县整个扶贫过程的所有管理工作,也包括对驻村帮扶的管理等等;最后是精准考核,即建立精准扶贫的考核体系和机制,对精准扶贫的过程、进展、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考核。
中国经济时报:精准扶贫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张琦:目前精准识别已经基本完成,需要总结经验,后期还要制定驻村干部帮扶的制度,确定扶贫的方式,因此精准扶贫将是一个持续推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大面积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时,考评和管理都需要尽快细化。比如精准扶贫怎么扶,要采取高效的扶贫方式和方法,要建立和寻找符合当地的特色产业,符合贫困户能力的就业方式,符合自身需求的生活环境;精准扶贫的考核机制,以及资金分配机制中将扶贫效率作为财政资金分配的标准和条件等。
精准扶贫将改变过去扶贫资金主要以贫困人口规模为标准的分配办法,逐步采取按照扶贫脱贫效果来进行资金分配,避免和减少“争当贫困县”现象,为贫困县退出机制创造条件和基础。
总之,精准扶贫的目标,要改变过去国家、政府的角度和贫困户的角度不一样的状况。过去,国家和政府的目标是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经济收入提高。对贫困户来说,扶贫的目标是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改善和环境改善。现在,需要将二者相结合相统一,贫困县主要考核的是扶贫脱贫效果、就业和生活水平以及收入水平,还有就是环境改善程度,目的在于引导贫困县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扶贫开发上来。从而克服和避免过去很多地方经济增长了,但贫困人口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的现象,经济增长很快,但减贫的速度却很慢。
为扶贫工作注入新动力
中国经济时报:精准扶贫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张琦:精准扶贫在新时期的扶贫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个人认为,精准扶贫是《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核心目标,它是贫困县考核机制、金融扶贫机制、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机制、社会扶贫机制以及驻村帮扶机制的基础。也是当前扶贫开发十大重点工作的重要基础,更是提高扶贫效率的有效方式,还是新时期构建我国扶贫治理体系和实现扶贫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前提和首要任务。
与此同时,精准扶贫也是当前扶贫开发十大重点工作,包括村级道路畅通工作、饮水安全工作、农村电力保障工作、危房改造工作、特色产业增收工作、乡村旅游扶贫工作、教育扶贫工作、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文化建设工作和贫困村信息化工作的基础。目前,十大重点工作可以分为三类,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带动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
中国经济时报:精准扶贫会给中国的扶贫格局带来什么变化?
张琦:正如前面所说,精准扶贫机制是扶贫开发创新机制的基础。例如只有精准机制建立,才能为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创造条件,考核才能科学准确和全面,才能为约束机制、评估机制和退出机制的建立创造条件。又比如如何衡量驻村干部帮扶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是否真帮扶,即真扶贫和扶真贫做得怎样。
此外,精准扶贫也是提高扶贫效率的有效方式。只有扶贫精准了,才能提高扶贫资金的效率,如果不精准,选择对象不符合贫困标准,就不能达到真扶贫的效果,精准扶贫也包含着扶贫方式的精准即最有效、最优化的扶贫方式。
最后,扶贫开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精准扶贫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人代会上提出继续向贫困宣战,那么,精准扶贫就是向贫困宣战的冲锋号,精准扶贫要体现真扶贫、扶真贫,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而真扶贫绝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进行的扶贫开发。
精准扶贫应与国家战略一致
中国经济时报:你对下一步各地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有什么建议?
张琦: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接下来就是精准扶持,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需要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并制定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贫困片区的扶贫措施和方案,无论是产业的选择、就业机会的创造、技术技能的培养和培育,甚至是生产能力、发展能力提升等,都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需要符合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和贫困县的实际。
从长远看,精准扶贫首先要与国家发展战略方向相一致,与扶贫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现在国家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调发展的包容性和有利于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精准扶贫就需要关注绿色扶贫、低碳扶贫新方式和新方法。扶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目标相符合。其次精准扶贫要与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实际相结合,要不断创新精准扶贫的模式和路径,当然最关键还是精准扶贫要与群众需求和期盼相一致。
中国经济时报:对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解决不了的问题,你有什么建议?
张琦:精准扶贫还是需要国家在财政资金等方面继续给予倾斜和扩大。我国贫困人口规模接近一亿,假如按照世界银行每天1.25美元的标准,我国贫困人口将达到2亿。贫困人口规模还很大,分布面积也比较广,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占比很大。目前,贫困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家有较大的影响,很多贫困地区都分布在民族地区和边疆边境地区,扶贫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和边境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中央领导包括总书记、总理多次视察贫困地区,中央和国家各部委、地方政府也都非常关注扶贫开发工作,每年的扶贫资金也在不断扩大,但与贫困地区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缺口,因此,必须继续增加扶贫资金规模,尽力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且,以我国现有的财政实力,也完全具备向扶贫开发倾斜的能力。
总之,扶贫开发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扶贫开发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且特殊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点和难点,企业、社会和每个公民,人人有责。我们要始终坚持扶贫优先基本原则。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主题就是 “在可持续发展和减贫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减贫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与此同时,精准扶贫很复杂、难度相当大、涉及面非常广,又很费时间、精力和资金,需要细致、细心、耐心、包容并有爱心,绝不是简单宣传,也不是主观臆想盲动,更不是盆景,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和崇高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