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扶持 > 政策解读 > 政策解读 > 正文
国家项目扶持网 【编译】 作者:古月  2016-08-05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几千年来,人们在顺从与征服、适应与改造中,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代代繁衍。当前,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正是建立在对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对三农现状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近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极大提升,呈现爆发式增长,不过,与之相随的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过于“霸道”和不可持续,资源利用这张信用卡正在以超出未来偿还能力的速度超支。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原本就捉襟见肘的耕地数量正在隐形流失。在低质量耕地上发展农业,难以回避高成本、低效益和高污染的问题,这使得农业陷入一种掠夺式的恶性循环:一方面,我们不得不加大化肥、农药的投入;另一方面,土壤污染在持续加重。

  是时候了,必须坚决把资源环境恶化势头压下去,让超支的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必须念好“减、退、转、改、治、保”六字诀,既重数量也重质量,既考虑历史又着眼未来,既有进退又有转变,走上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过去快速发展中留下的老账,要有历史的担当和改革的勇气,坚持有退有进,把信用卡的窟窿慢慢堵上,欠下的老账逐步还上。

  在数量上,要把过度开发和使用的减下去、退出来。“减”字着眼于农业投入品。目前我们生产占世界1/5的粮食使用了占世界1/3的化肥,农药、水资源等资源的投入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超额的投入必须减下来,而从现有的技术水平来说,也完全能够减下来,国家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使粮食单产提高6%~10%,亩节本增效30%以上,下一步要大力推广类似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逐步减少农业投入品的使用量。“退”字强调生态平衡。过去,我们在农业生产上过于“惜土如金”,一些质量等级过低、甚至容易带来生态问题的土地也被开发成耕地,事实证明得不偿失,下一步要把超过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退出来,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布局农业生产力,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湖则湖。

  在质量上,要把已经出现问题的改起来、治理好。“改”字致力于耕地质量提升。要通过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对耕地质量进行“挽救式”保护,目前,农业部门已经探索实施了深松整地、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对地力恢复作用显著,下一步,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并且加快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治”字重在问题的补偿与治理。自然资源具有数量有限性和潜力无限性,只要开发利用得当,注意保护培育,则可实现永续利用,这给了我们弥足珍贵的补偿机会,我们要下决心、下力气,拿出真金白银来,把地下水超采的漏斗区、重金属超标的污染耕地治理好,保护好,实现资源的再生与更新。

  对未来的发展,要有底线思维和科学规划,有守有变,坚持新账不再欠,努力变信用卡为储蓄卡。

  要守住农业开发的底线,坚持“保”字。耕地、水资源等资源要素是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要以锱铢必较、寸土不让的态度来保护。特别是土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已经增值为巨大财富,成为各方争抢的“唐僧肉”,要坚决制止以各种名义肆意占用耕地、侵犯农民权益,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

  要用科技创新的方式推进资源利用,实行“转”字。秸秆,可以看做焚烧源,也可以用作还田有机肥;畜禽粪便,可能污染环境,也可能生产沼气。自然界没有“废物”,就看我们怎样去利用,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可持续发展的脚步将会走得更快,更远。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理念,更是一套机制,要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实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关键词: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