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作为基民的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并已摆脱相关问题的困扰:听周围人说他们的基金赚了大钱,于是就急急忙忙地买入,结果就在自己满怀希望等待高回报过程中,市场却出现大幅持续下跌,所买的基金很快被套牢;当市场步入反弹,尤其是当市场在某个利好消息刺激下出现反弹时,又迫不及待地对所持基金进行补仓,以期尽早挽回前期损失,结果市场就像专门在同自己做对,所投资金再度被套;一直到基民由于屡战屡败再也不敢实施买入,甚至已陷入彻底绝望后,市场却开始大幅持续反弹,甚至迎来新的一轮牛市。
如果基民不但经历过,且至今仍被这些问题所困扰,则显然表明基民并不会买基金。买基金绝非仅仅是选好投资标的,准备好资金,想什么时候买就什么时候买的简单问题,买基金的时机必须是依据市场表现,且在理性分析基础上所做出的决策。
其一,依据成交金额变化发出的信号。要知道,市场之所以会阶段性交替出现“顶部”和“底部”,根源还在于看多者与看空者反复博弈的结果,而能及时准确度量每个交易日场外资金与场内筹码博弈程度的只能是成交金额。其中,当市场处于单边上扬状态时,场外资金会在赚钱效应诱惑下源源不断地涌入,从而使成交金额逐步放大,直至想进去能进去的资金都进去了,推动升势的量能趋于衰竭,市场便会产生“顶部”;相反,当市场处于单边下跌状态时,日益严重的亏损状态不但会对场内投资者产生驱离作用,还会阻止场外资金的买入冲动,于是每日成交金额将日趋缩小,直至想出来能出来的投资者都出来了,导致市场下跌的力量趋于衰竭,市场便会产生“底部”。如,2015年8月26日金融指数出现阶段性低点914点,同年9月11日、9月18日、9月28日其成交金额则依次为43亿元、34亿元和28亿元的“地量”,应视为市场发出的买入信号。基民也许要质疑,自己明明知道“天量见天价,地量见地价”这句话,为什么仍会出现大量的操作失误?原因就在于许多投资者将行情回调过程中的缩量误作“地量”而提前抄底。然而,这个成交量究竟能否构成名副其实的“地量”,并不是基民或某些***的主观想法。有效甄别“地量”的关键在于必须搞清楚行情回调过程中的缩量同真正“地量”的关系。如2009年8月4日市场进入周期性调整后,其***阶段下跌时的最小成交量——2009年8月11日的1261亿元,虽较之前形成的“天量”3029亿元大幅萎缩,但与前期244亿元的“地量”相比,结论自然不言而喻。
其二,依据市场对利空消息做出的反应。许多基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刚刚出台的是重大利好消息,跟在后面买入,结果却被牢牢套住。如2008年4月24日,管理层宣布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千分之三调整为千分之一,当天沪综指也以大涨9.29%来回应,但这一消息也仅让市场兴奋一周,此后便延续跌势,直至2008年10月28日沪综指又下跌53.53%后方开始反弹,自然使那些闻利好追高买入者被套其中;明明刚刚出台的是重大利空消息,跟在后面卖出,市场却似乎跟自己做对,一路展开逼空式上涨,结果不得不吞下踏空苦果。如央行宣布自2007年3月18日起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次日沪综指以上涨2.87%相回应,并一路上涨至当年10月16日本轮牛市行情方告终结,沪综指较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前3月16日的2930点又上涨两倍以上。
由此可见,消息出来后,究竟属利好还是利空,基民自己的认为和某些***的看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场对消息所做出的反应。因此,基民必须遵循这样以下三条原则:一是不论是遇到何种消息,也不管都有哪些***、权威对此进行何种解读,都只应依据市场的实际表现决定自己的投资行为;二是牢记股基盈利靠的是持续向上的中长期市场趋势,必须等待市场中长期趋势明朗后再决定如何操作;三是单边扬升趋势中突遇利空而市场仍旧持续向上,可视为买入信号,单边下跌趋势中出现的利好则应作为卖出信号。
(责任编辑:柳苏源 HN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