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天津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士公布了《天津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15-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在此前召开的天津市委十届七次全会上,这份天津版《实施方案》被审议通过。天津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玉胜认为,《实施方案》是基于整个京津冀总体规划对天津的定位而制定的,与天津“十三五”规划相衔接,且规划很细化务实,“没有再去争所谓北方经济中心,但天津发展应该有的政策、规划都有了”。
此外,9月1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召开阶段性总结大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认为,这意味着京津冀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前一些规划方案有了实质性推进,设定的2017年见成效进度明显有所加快,未来京冀两地都会相继公布各自落实措施。
2020年实现“一区三基地”
几经变化后,《实施方案》最终确定了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一区三基地”的定位实际上是天津最初规划多次调整后的结果。国务院于2006年批复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到2020年将天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该规划执行8年后,天津市政府于2013年4月出台《天津城市定位指标体系》,要求对上述三个定位予以进一步的分工和任务分解。
而随着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大战略的确立,天津的城市定位也随之调整,不再强调北方经济中心,而是定位于“一区三基地”。
蔡玉胜介绍说,历史上出于为北京减压促进整个华北地区发展的需要,天津曾批复为北方经济中心,“但后来发现天津的经济基础和实力还不够,总量比北京河北小,结构也没有北京优化。因而现在京津冀规划立足实际,三地都不做经济中心,而将整个京津冀明确为经济中心”。
他表示,实际现有的四个功能定位是与天津本身比较优势密切结合的。比如,就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这一定位而言,天津历史上本就是华北乃至整个中国的制造中心,这也是整个天津发展的基础。
《方案》同时明确了这四大功能定位的近远期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天津市四大功能定位;到2030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确立,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
具体而言,在“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这一定位上,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到2030年,天津要成为产业创新引领高地。
此外,《实施方案》分别提出了未来五年天津在航运、金融、改革开放等三大定位上的具体指标。到2020年,天津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金融创新运营能力显著增强,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1%;自贸试验区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对外开放门户功能明显提升。
多层次构建城市内部空间布局
在空间布局规划方面,《实施方案》明确,以“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空间发展战略,以“双城、辅城、中等城市、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为骨架,构建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城乡互动、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乡体系,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平台载体,共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这次围绕京津冀,天津空间布局有不少新的提法,提到了中等城市、辅助城市等典型的区域概念。”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博士李峰认为,因为天津是直辖市,空间布局明确了每个区在京津冀的节点地位,有利于规划执行。
其中,中心城区、滨海新区被列为“双城”;环城四区被定为“辅城”,武清、宝坻、静海、蓟县、宁河等地明确为“中等城市”,以及像华明镇等一些特色小城镇。
“这是天津首次规划详细到某个特色城镇,来推进整体融入首都经济圈发展。”蔡玉胜介绍说。
对比可以发现,在2006年出台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中,提出了“一轴两带三区”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2011年其城市空间规划再度调整,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作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这一布局继续沿用在《实施方案》中。但“特小城镇”的提法实为首次。
“相对于北京,天津环境承载力较大,特别是在土地资源上,这是一个重要要素。”蔡玉胜表示,京津双城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随着《实施方案》的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