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上海国有资本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建文解释说:“无论是在资金筹集的空间范围,还是国有资本非战略领域的减持,以及重点领域的国资布局和增持,集团都有很大局限性。”
上海“明年将首选一到两家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公司启动实质运作”不仅仅是一句表态,相关的资产划拨已在酝酿中。
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上海市属四家企业集团有望被第一批划转给上海国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国资管理公司”);四家企业集团旗下七家上市公司的股权出资人也很可能由此变更为上海国资管理公司。上海将会成立相关的决策咨询和指导委员会(下称“指导委员会”),由一名副市长总体负责,全面领导这家持股平台的股权运作。
这四家企业集团分别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下称“上汽集团”)、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港集团”)、上海交运(集团)总公司以及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纺织集团”)。所涉上市公司分别为上汽集团(600104.SH)、华域汽车(600741.SH)、上柴股份(600841.SH)、上港集团(600018.SH)、交运股份(600676.SH)、龙头股份(600630.SH)以及申达股份(600626.SH)。
做实“出资人”
近日出台的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提出,“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完善国资流动平台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
前述四家集团除纺织集团外,均已实现整体上市。2006年,上港集团成为上海最早实现整体上市的企业集团。2011年,上汽集团在完成总交易额近300亿元的资产注入后实现整体上市,而华域汽车和上柴股份则由上市公司上汽集团以“一拖二”方式控股。
纺织集团则仍未完成整体上市,旗下上市公司申达股份是上海市国资委通过纺织集团、再由纺织集团通过上海申达(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申达股份股权。
除上港集团股权由上海市国资委直接持有外,其他六家上市公司均由中间层级的集团公司作为出资人,亦即为上海市国资委—集团公司—上市公司这一持股架构。
知情人士称,股权划拨后,这些上市公司的国有出资人将变为“平台公司”,整体上市之后的企业集团这一层级将取消。而未整体上市的企业集团则由出资人变身为“经营者”,实现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目标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关键一役。
“集团该做的事情是把企业经营好,至于股权是增持还是减持由平台公司操作,但决策则由指导委员会决定。”上述知情人士说。
业内分析人士称,以集中的“投行”模式取代分散的产业集团模式,预示着上海国资改革由“管企业”向“管资本”的实质性转变。可以料见的是,这一法人治理结构如果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对股权的增持与减持,从而以更加市场化的手段实现传统产业的战略撤退和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意图。
试水“管资本”
据熟悉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制定过程的人士称,上海此次对包括上海国资管理公司在内的国资流动平台的准确定位是:对国有上市公司股权和非上市公司股权进行统一管理。
另据前述知情人士表示:“这件事在国资系统酝酿已久。”他还称,实际上平台公司本身自主权空间比较小,由于平台公司的“日常事务”就是运作股权等“大事”,所以无论其领导班子任免,还是具体日常经营可能都需要听从指导委员会的安排。
2011年,上海国有资本研究院曾为这家涉及国资监管体制变革的平台公司设计了四种操作模式:股权指数基金模式、直接持有国有股权模式(全部或部分划转)、转移名义股权模式以及保持上市公司持股现状及其运作模式。
据前述知情人士分析,上海可能选择直接持有国有股权模式,而不是其他三个更为间接和模糊的模式。
实际上,早在2010年3月上海国资管理公司成立时,其国有资本股权运作平台的定位就已经确立。上海市国资委原主任杨国雄亦表示,上海市国资委直接持有的上港集团股权将第一批划转给这家平台公司。
随着2008年开始的上一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收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逐步提高并实现整体上市,股权集中的客观条件也日益成熟。而从中央到地方推动国资国企改革的大环境亦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12月17日召开的上海国资改革工作会议上,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则提到了国有资本的统筹管理。
上海国有资本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建文解释说:“无论是在资金筹集的空间范围,还是国有资本非战略领域的减持,以及重点领域的国资布局和增持,集团都有很大局限性。”
减少监管层级以及统筹管理国有资本,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干部去哪里”。杨建文表示,上海很快会出台国资国企改革领导干部管理的相关制度配套文件。“可以借由这次三中全会提出的国企去行政级别化,以及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实现去行政化以及巩固市场决定作用的改革目的。”杨建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