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年来,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有人担忧,认为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大量开发,可能会对粮食安全造成影响。对此,您怎么看?
李国祥:在以往的城镇化过程下,粮食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以前的城镇化建设,是一种粗放式的模式,靠大拆大建,大量消耗土地资源、水资源,甚至占用耕地。这种模式必然影响粮食产量,影响粮食安全。以珠三角地区为例,曾经的粮食自给自足地区,在粗放式的城镇化、工业化之后,现在珠三角地区的粮食供应主要靠外调,甚至连蔬菜都得靠外地供应。
要想兼顾城镇化建设和粮食安全两个方面,就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记者:新型城镇化也会涉及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大量使用,而且,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种粮人数也会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李国祥: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就是必须要走资源节约、少占耕地、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的道路。
新型城镇化跟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不仅不会占用农业地,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的效率。现在我们国家有些地方通过实践,在一边推进城镇化,一边通过土地整理,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结果农业资源总体上不但没有减少,还有增加,走新兴城镇化道路会越来越经济。
至于种粮人数,尽管大量农村人口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离开土地,但是可以通过机械化作业来弥补,这一点不存在问题。
记者:之前有消息说“粮食法”正在酝酿阶段,这部法律出台后将对粮食安全起到刚性的保护。
李国祥:“粮食法”的确可以对粮食安全起到刚性的约束作用。但是,据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粮食法”更多地侧重于规范粮食部门。
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粮食安全问题,则涉及到很多部门,在这种情况下,“粮食法”的作用估计不会很大。
粮食生产主要依赖土地,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最关键的是要守住18亿亩红线。
如何守?还得靠严格执行与土地相关的法律、与耕地保护相关的法律。只有最严格的土地执法,才能保证18亿亩红线不被突破。另外,水资源也是粮食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样需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才能保障农业用水。
保障粮食安全,不是一部“粮食法”所能解决的,需要多个领域的执法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