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播种“一带一路”
本报记者 何 亮
一个奇怪的现象打破了种植分布规律——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远嫁”而来的鲜食糯玉米非但没有落户村庄,而是在越南的城市工业园区安了家。
“口感绵软香糯、外观籽粒饱满、鲜食即时即用的好处备受当地城市青年的青睐。”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史亚兴告诉科技日报记者。2016年,越南城市中的“京科糯2000”鲜玉米种植了100万亩以上,占越南糯玉米种植面积的50%以上。
在越南狭长的国土上,玉米的分布贯穿南北村庄。降雨多、光照强、温度适中和肥沃的土壤资源,使玉米从17世纪传入越南就成为继水稻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作物。
“粮种要远播异国他乡,既要对当地粮食安全没有威胁,又得‘量身定做’以符合当地的真切需求。”史亚兴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京科糯2000”除了在越南大面积推广,还通过了韩国审定,成为我国***个在国外审定的玉米品种。“鲜糯玉米现吃最好,不具备粮食长久储备的功效。而韩国、越南等地又偏爱软糯食品,符合当地百姓的刚需。”
糯玉米播种到国外,3名来自越南的技术人员也将在今年7月来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参加短期的种植方法培训。“合作不光是单向的技术输出,”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看来,“一粒种子播撒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像搭起了沟通的桥梁,将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优良的种质资源扩大影响。”
当自己的良种播到海外,培育它的***自是喜不自胜。在2013年,当好消息从5000公里外传来,“京麦7号”在巴基斯坦得以推广,并使当地收成提高1/3以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小麦***赵昌平兴奋地说:“这是世界上***个大面积推广、实现商业化的杂交小麦品种。”
赵昌平的杂交小麦不光在巴基斯坦进行大面积推广,还在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试种取得成功。尤其是“京麦系列”杂交小麦,已经在巴基斯坦布置示范点200多个,大面积生产平均可增产30%以上,以巴基斯坦为核心的国际杂交小麦试验示范网络初步建成。
鲜糯玉米、小麦的海外行销只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科技合作的一个缩影。李成贵介绍,除了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冲出国门,院里研发的优质蔬菜品种也在国外展露风采,黄瓜种卖到俄罗斯、油菜籽销到马来西亚、西瓜种子受到埃及的追捧,还有一些蔬菜优质良种已经出口到美国、日本、印度、土耳其、印尼、肯尼亚等20个国家。
种子走出了国门,服务技术也没落后。2004年以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温室控制器、灌溉智能控制终端、精准农业遥感技术、农业***系统开发平台等技术产品输出到以色列、加拿大、英国和越南等国家。从2010年开始,智能农业国际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应邀参加学术会议。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党委书记高华表示,作为首都农林科研院所,在支撑“一带一路”农业发展方面要有更大的担当。未来,将发挥自身农业科研优势,整合资源,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加载更多>> 责任编辑:左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