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云南省科技成果管理工作紧紧围绕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及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15年1月,印发了《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实施办法》(云科奖发〔2015〕2号),该办法的出台实施,为加强和规范全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工作,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全省科技成果信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产业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制度保障。2015年11月,印发了《云南省科技厅关于印发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机构名单的通知》(云科奖发〔2015〕12号),共明确科技成果登记机构71家,要求各科技成果登记机构按照《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和信息发布实施办法》认真履行职责,做好科技成果登记、统计和上报工作。通过加强管理和业务指导,着力推进全省科技成果登记队伍建设工作。通过以上有力措施,2015年成果登记数量为1171项,同比上年增幅达到8.7%,登记成果拥有知识产权数为1831件,增幅达22.3%,实现了科技成果登记数量和质量的稳步增长。
一、成果概况
(一)成果总量
2015年度,云南省共登记科技成果1171项,科技成果产生的直接效益达493.84亿元。
(二)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突出
在登记的1171项科技成果中,按***完成单位统计,企业520项(其中科研机构转制企业完成的8项);独立科研机构156项;大专院校44项;医疗卫生机构315项;其他136项。企业登记科技成果数占科技成果登记总数的44%,表明企业已成为科技成果创造的重要力量。
(三)成果类别
2015年度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1033项,占成果登记总数的88.22%;基础理论成果72项,占成果总数的3.9%;软科学成果66项,占成果总数的4.1%。数据表明,应用技术成果占主体,各类机构在创造科技成果的同时,更加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政府科技计划占主导
2015年度登记的1171项科技成果中,各级政府计划和基金项目产生的成果618项,占登记成果总数的52.78%。其中国家科技计划126项,部门计划120项,地方计划306项,部门基金21项,地方基金45项;国际合作4项,自选项目462项,横向委托项目9项,其他来源76项。通过政府引导,全省科技成果来源呈现多样化,各类机构科技创新积极性逐年提高。
(五)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登记的1171项科技成果中,鉴定方式423项,验收方式503项,评审方式51项,行业准入29项,评估(定)方式27项,机构评价130项,结题方式8项。评价方式以验收和鉴定为主,其他评价方式并存。
(六)科技成果水平评价
2015年度登记的科技成果中,有62.25%的成果进行了成果水平评价。其中,国际19项,国际先进58项,国内276项,国内先进277项,国内一般99项,科技成果总体评价水平以国内和国内先进为主。
(七)中青年科技人员是科技成果创造的骨干力量
2015年度登记的1171项科技成果中,按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年龄统计:35岁以下3180人,36—45岁4087人,46—55岁3228人,56—65岁490人,65岁以上80人。数据表明,35岁以下和35—45岁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占65.68%,中青年科技人员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骨干力量。
(八)2015年度云南省登记科技成果完成人员技术职称分布
按科技成果完成人员职称统计:院士7人,占0.06%;正高1581人,占14.29%;副高2777人,占25.10%;中级3938人,占35.59%;初级1701人,占15.37%;其他1061,占9.59%。具备正高、副高、中职的研究人员保持较高比例。
(九)2015年度云南省登记科技成果完成人员学历分布
按科技成果完成人员文化程度统计:博士研究生936人,硕士研究生2482人,大学本科5765人,大专1446人,中专311人,其他学历125人。科技成果完成人员中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完成人员总数的31%。
以上数据表明,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培育工作及吸引科技人才入滇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二、应用技术类成果特点
(一)成果属性
在1033项应用技术成果中,原始性创新成果574项,占55.62%,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99项,占9.59%,国内技术二次开发359项,占34.79%。
(二) 成果所属阶段
在2015年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中,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成果756项,占73.18%;处于中试或设备的样机、试样等中期阶段的成果150项,占14.52%;处于实验室、小试等初期阶段的成果127项,占12.29%。
2015年度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中原创性和成熟性科技成果占主导,表明云南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有效提高,为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供了良好支撑。
(三)知识产权增幅明显
2015年度登记成果的知识产权数为1831件,比2014年的1497件增长了334件,增幅达22.3%。其中发明专利数为638件,比上年564件增长了13.1%;实用新型专利数为737件,同比上年的467件,增幅达57.8%;外观设计专利数为57件;软件著作权数为82件,同比上年的55件,增幅达49.1%。已授权专利数为1033件,同比上年的783件,增幅达到31.9%。制定标准数为105项,比上年度的73项增长43.8%,其中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12项,行业标准33项,地方标准17项,企业标准40项。数据表明,2015年全省登记科技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数大幅度增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标准制定工作得到充分重视,企业更加重视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
(四)成果所属高新技术领域分布
2015年度云南省登记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中高新技术领域成果数量及占比提升。2015年登记的1033项应用技术成果中,属于高新技术领域的651项,占应用技术成果的63.0%,比上年增长3.8%。其中电子信息70项,占6.78%;先进制造57项,占5.52%;航空航天1项,占0.10%;现代交通13项,占1.26%;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 209项,占20.23%;新材料34项,占3.29%;新能源与节能67项,占6.49%;环境保护32项,占3.10%;地球、空间和海洋11项,占1.06%;核应用技术1项,占0.10%;现代农业156项,占15.10%。与上年相比,高新技术领域成果数量及占比提升,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类及现代农业类高新技术成果占主体地位,反映出云南省2015年登记的科技成果在数量增加的同时质量进一步提升,且科技成果惠及民生成效突出。
三、2015年云南省科技成果应用情况
(一)成果应用行业分布
2015年度已应用的技术成果为1005项,按技术成果实际推广应用的行业分类进行统计,农林牧渔业有291项,采矿业18项,制造业105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16项,建筑业23项,批发和零售业1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9项,住宿和餐饮业3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0项,金融业1项,房地产业4项,商务服务业2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24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0项,居民服务业4项,教育9项,卫生和社会工作97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项,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4项。
(二)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自有资金投入实现倍增
2015年度登记的科技成果中,自有资金投入量从2014年的339544万元提高到2015年的625365万元,占经费总投入的45.79%;国家投入31542万元,占2.31%;部门投入23758万元,占1.74%;地方投入147740万元,占10.82%;基金投入2468万元,占0.18%;银行贷款398696万元,占29.19%;国外资金1833万元,占0.13%;其他资金134355万元,占9.84%。
与上年相比,云南省各类机构的科技创新积极性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政府科技计划、基金引导了全社会科技创新,民间投入科技研发的经费不断增加,反映出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合理安排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了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资金投入的多元化。
(三)科技成果获得经济效益增幅显著
2015年云南省登记的应用技术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与上年相比显著增加。已进行产业化应用并获得经济效益的应用成果为315项,占产业化应用成果数的57.8%,同比上年190项,数量增幅为65.8% ,占比增幅为24.5%。在自我转化方面,节约资金147.94亿元,比去年多节约资金105.29亿元,增幅达246.87%,其中医疗卫生机构节约资金128.11亿元,反映出2015年科技成果应用惠及民生成效突出;创造净利润134.92亿元,实缴税金24.78亿,出口创汇10.49亿元。在合作转化方面,收入为19.98亿元,其中技术入股股权折价0.99亿元。在技术转让与许可方面,收入为3.79亿元,同比上年增幅为103.02%,其中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收入0.66亿元。
(四)成果未应用的原因
2015年度云南省登记的应用技术类成果中未应用的成果28项,比去年减少10项,占2.7%。成果未应用因素属于资金问题的4项,属于技术问题的10项,属于市场问题的3项,属于管理问题的3项,属于政策因素的3项。成果未应用的原因以技术问题为主。
科技成果登记与统计工作是了解掌握云南省各界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产出情况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本年度云南省科技成果的统计分析表明,云南省科技成果登记数量实现了增长,登记的科技成果在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应用、成果应用实现的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反映出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已成为驱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