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高工LED旗下《LED好产品》杂志2月刊 文/贺云波】时光荏苒,转眼回国四年,为大族光电开发和推广焊线机打拼了四年。算上在国外学艺和卖艺的十年,已经为焊线机贡献了十数年最灿烂的年华。这期间,有拼搏,有辛苦,有汗水,有欢笑,也有痛苦。焊线机永远是身体上的一块肉,心窝里的一片天。
这些年,解开了一些疑问,分享给大家。
1. 中国能不能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速焊线机?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人才是流动的。
中国在研发高速焊线机领域落后国外30~40年,自主研发焊线机迅速达到国际同等性能基本上没有可能。国内做成高性能焊线机的唯一可能,就是系统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近几年,国内通过引进海外同行业高端技术人才,实现了高速焊线机国产化零的突破,用事实解答了这个问题。
这个答案与中国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快速发展靠外援的思路一致。目前,应该说大多数选择做大做强的半导体企业都做到了“引进”,但还需要加强“系统”两个字,系统性地引进团队。成功的拿来主义,需要系统性地取其精华。
2. 中国做高速焊线机的企业能否脱颖而出?
用“脱颖而出”很浪漫,却不真实。其实问题应该是:中国做高速焊线机的企业能活下来吗?能活下去吗?能活得好好的吗?
“活下来”指近几年能不能活;“活下去”指几年后或多年后还能不能活;“活得好好的”指能不能经营得好,企业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比例,是否有足够的利润支撑企业逐年发展壮大。
答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据我所知,目前国内没有一家LED和半导体设备厂商活得好的,当然不排除我孤陋寡闻的可能性。为什么大家还活不好?原因四个字:技不如人。不是产品性能跟不上国际,就是产品成本太高,没法拼过国际对手。
关于产品性能跟不上国际,这一点应该有共识,毕竟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比欧美发达国家迟了30年以上。虽然海外回来了很多重量级专家和团队,让这个行业很快追赶上了国际同行。
但毕竟没有经过几十年日复一日一步一个脚印的磨合以及积累,或多或少存在着差距,特别是对产品技术细节的关注、系统知识的掌握、创新的能力与动力、和对产品开发、公司运营、及行业系统风险的把控上,国外公司会更胜一筹,国内公司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关于产品成本的控制,如果说国内公司技不如人,国内很多同行应该不服气,因为大家会普遍认为,不论是生产、研发、还是服务,中国是最能做低成本的地方,所以这里重点讲一下我的不同观点。
高科技产品的主要成本集中在产品的核心模块上。LED和半导体设备之所以难研制,难在其中关键的运动控制、光学识别、温度控制等技术模块,如果不具备相关技术,可以通过外购解决,但外购成本居高,是自主开发的十倍左右,有的成本差异甚至数十倍。
国外同行业公司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逐步系统性地完成了关键模块的自主研制,控制住了整机成本。而国内公司短平快的整机开发,往往在时间或技术上做不到各核心模块完全的自主研发,这成为国内高科技产品的主要成本缺陷。当然,再加上零部件进口税收等其他原因,导致中国高科技产品的成本并无优势。
仔细回味中国民营企业和科技公司的崛起,遍历大规模制造企业、高科技产品公司、或IT服务企业,我们不得不很痛苦地承认,中国真正的优势在于人的相对廉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是靠庞大的市场和廉价的人才做到的。这个优势随着全球人才的流动,也会越来越单薄。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中国不具备先天的优势。如果只是靠初级地或偷工减料式地“省”成本,很难成就中国高科技产品的成本优势。
3. 中国做焊线机能不能赚钱?
应该说,中国有一批企业通过借助改革开放的机遇快速地成长发展起来了。这些发展起来的企业很多是抓住了市场机会,这些市场机会多数是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市场空白,或者是国际巨头垄断的巨大的产品利润空间。
但是,目前半导体行业的中国企业,特别是LED和半导体设备行业的企业,将更难抓到这些机会。因为前面的两个机会已经微乎其微了:中国市场已经被欧美日占领,产品的利润空间已经不再显著。而且,一开始,我们的客户就要求了与国际同行性能接近的国际级产品性能,再加上20%~30%以上的产品价格优势。
换句话说,国产与国际对手同性能的焊线机,必须比国际对手便宜20%~30%,我们用惯了国际设备的客户们才会心动和行动。如果国际对手只需要30%的毛利润,同样的产品成本,国产设备就基本无毛利润可言了。起点高,利润低的挑战从一开始就成了压在国产半导体设备生产厂商身上的两座大山。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回到问题本身:中国做焊线机能不能赚钱?答案依然是肯定的,但需要坚持。坚持几年?不知道,目前只知道我们已经坚持了四年,还不够。只有不停地从产品性价比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焊线机的性能,并严格控制其成本,才能保证产品的竞争力。
焊线机的性能怎样提升?焊线机的成本怎样控制?焊线机怎样才够有竞争力?这属于更技术层面的问题,不探讨了。哪怕我们做到了性价比竞争力,这样仍然还不够。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有足够的市场支撑。
市场容量是有的,不过市场这块大饼主要被欧美日等国际对手吞食,要想分一杯羹,除了产品必须有足够的性价比竞争力之外,我们的服务也要比国际对手多快好省。这应该是中国企业的强项,而且必须是,否则我们靠什么打动客户?!
综上,要想做一个能活得好好的国产LED和半导体设备企业,需要如下六个层面的努力:
目标清晰:两条腿走路,性能提升+成本控制;
技术过硬:系统的国际级的技术,“我可以”只能显示我们对行业和技术的无知与稚嫩;
资金充裕:这个行业需要大企业的资金支撑,行业期待大腕的出现或支持;
市场拼命:国人的强项;
团队坚持:难,我们更多时候思考的应该是怎样做到让团队坚持;
政策扶持:多讲几句,因为太重要,直接影响到这个行业能否生存与发展了。关于政策支持,企业基本束手无策,这里只能代表企业多呼吁了。
目前的基本格局是,国强民弱,高科技行业需要的是持续的政策支持,只刮一阵风不能永久解决问题,也不能解决如此永久的落后问题。是不是我们已经有了国产高速焊线机了,政府或行业就该收手了?美其名曰:遵守市场规律,让市场培育锻炼。但目前看到的是:没有政府或行业的强力持续支持,这个行业又将萎缩消失。
公平地讲,政府需要解决的是国内客户对国产设备价格30%低于国际设备的期望(性能基本接近的前提下),这一点是对国产设备最不公平的竞争劣势,但却是事实。给政府的建议:最好是根据实际完成的采购订单,直接补贴国产设备企业或其客户。具体怎样操作避免漏洞与猫腻,需要政府从业人员对行业的了解、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细致、与对“猫腻“惩罚的力度。
另外,海外二手设备的非法流入,也是对国产设备的市场大面积吞噬的一大灾难。堵不堵得住,关键看政府想不想做好。借鉴全国有效解决醉酒驾车的做法:更严厉的惩罚力度,加上执行层面更细致地跟踪堵漏洞,一定有效解决问题。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本文作者系深圳市大族光电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仅对杂志订阅用户开放 继续阅读请订阅
欢迎订阅《高工LED》旗下杂志!
订阅印刷版用户享受电子杂志在线阅读,您随时随地的高工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