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国压减粗钢产能逾6500万吨,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同期,国内粗钢产量同比增长0.6%。对此,社会上出现了“去产能产量反增”等说法,也有人对钢铁业化解过剩产能效果产生了疑惑。难道,钢铁去产能真的是“越去越多”吗?
有两方面情况需要说明。一是我国去产能真抓实干,落实过程有督查、检查、追责做保障,全年压减粗钢产能的数据实实在在。市场对此是充分认可的,在预期方面也有很好的体现。二是宝钢湛江基地一期投产、山钢日照基地一期加快建设等涉及产业布局优化调整重点项目的推进,都属于产能等量置换甚至减量置换,并非“一边去产能一边新增产能”。
至于“去产能产量反增”的说法科学与否,不妨较较真。产能、产量是两个概念。钢铁产能取决于冶炼装备大小、技术工艺水平及原燃料等生产要素条件,钢铁产量是在产能保障下,由实际市场需求、合同订单情况下安排的产品产出量。在产能远大于产量时,去产能与产量增减不能相提并论,即去产能不代表产量会下降,产量增长也未必表示产能增加,其中关键是产量的增减取决于市场需求。数据显示,2015年末粗钢产能达11.3亿吨,但粗钢产量为8亿吨,产能利用率仅71%。在粗钢产能与产量相差数亿吨的情况下,更不宜将有关指标的增减直接绑定、简单评定。
实际上,2016年我国粗钢产量属于恢复性增长。去年我国GDP实现了6.7%的增长,名列世界前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国民经济的中高速发展,离不开基础原材料的支撑。2016年,国内粗钢表观消费7.10亿吨,在连续两年出现下降后止跌回升,国内粗钢产量8.1亿吨,同比增长0.6%。这与我国粗钢消费量和产量的年度高峰仍存在差距。从钢铁业内部看,正是由于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特别是违法违规产能、落后产能退出了一部分,严禁新增产能,才使优势产能得以发挥。应该说,这恰恰是我国在适度扩大需求的同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成效,不是个别人所说的“去产能而产量不降反增”。
需要明确的是,我国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是以“产能”而不是“产量”为目标。这是因为,虽然我国国内粗钢消费已进入峰值弧顶下行期,但相当长时期仍可维持较大的市场总量,仍需一定的产量来满足,而且提升质量性能、满足更高要求的任务仍然艰巨。推进去产能,有助于优胜劣汰,并非要限制优势产能、有效供给的发挥。
当前,钢铁去产能是“啃硬骨头”,我们尤须坚定信心,奋发努力,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从这个角度讲,社会对钢铁业发展多一些关注是好事,做好释疑解惑,增进各界的理解与支持,有利于工作更深入地开展。(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