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扶持项目】在日前召开的2016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上,文化部公布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评审结果。中国评剧院创作的评剧《母亲》、西城区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的话剧《北京法源寺》,入选“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10台重点扶持剧目”和“2016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
评剧以往给观众的印象都是以家长里短题材见长,但《母亲》却是一部厚重、深沉的作品。该剧根据英雄母亲邓玉芬的事迹创作而成,从一个平凡人物、普通家庭的视角出发,以小见大,折射出无数中国母亲坚忍顽强的优秀品质。
作为“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这部戏从作品到精品可以说是一个“好戏多磨”的过程。自2014年7月以来,北京市文化局多次组织主创团队赴《母亲》原型的家乡密云实地采风。编剧锦云表示,自己正是在一次次实地采访中,对这个人物越来越有感情。
2015年7月6日该剧首演后大获好评,许多观众表示既感动又震撼,主题歌《望儿归》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可是对作品的打磨并没有因此结束,根据各方专家和观众的意见,修改仍在一遍遍地继续。据统计,北京市文化局先后组织指导该剧剧本修改26次,舞台呈现的修整更是无法统计。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该剧主创又从剧本到舞台呈现进行了新一轮的修改和提高。中国评剧院院长王亚勋表示,经过一次次修改,作品有了明显的提升,不仅彰显了传统戏曲的艺术特色,也更加凸显出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这部作品让我们体会到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培育出真正的精品。”截至目前,《母亲》共演出88场,接下来还将赴外地进行多场演出。
与评剧《母亲》的反复打磨,越来越红不同,《北京法源寺》可谓一炮打响。2015年12月5日,它在天桥艺术中心首演后,得到业界、媒体和观众的一致好评。2016年1月,该剧在国家大剧院进行第二轮演出,同样取得巨大票房成功。两轮演出一共23场,总票房近700万元,可以说是一部艺术、商业都成功的优秀作品。
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看过《北京法源寺》后认为,这是一次“央地合作,优势互补”的创新艺术生产模式。这次合作缘起一条微信。导演田沁鑫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在台湾与李敖会面的画面,并有意将李敖的小说《北京法源寺》改编成舞台剧,受到西城区政府领导的关注。“《北京法源寺》是一部厚重的文学作品,法源寺位于西城区辖区内,田沁鑫又是颇有实力的导演,即将开幕的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也需要这样一部有分量的原创作品来启动,这些都吸引了西城区政府的关注。”该剧执行制作人王鹏鹏说,这次合作并非偶然。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互相促进中,这部集中了国家话剧院创作优势,又有来自西城区的资金和地缘优势的作品出炉后,为天桥演艺区启动文化内容制作迈出了坚实一步。据悉,该剧今年还将参加香港国际艺术节和上海国际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