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空间保障。
深圳早在2005年就划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将全市约900平方公里近50%的土地面积用于生态保护。
加快整备完成近百平方公里的连片产业空间,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空间支撑。
6月25日,全国各地共同迎来了第29个全国土地日,深圳也从23日起启动“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周活动,通过举办市民讲坛、媒体开放日、送政策进园区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展示深圳在践行生态保护、城市规划建设、空间治理、保障实体经济发展、服务民生事业建设等方面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今年“土地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严格保护耕地,集约节约用地”。昨天上午,为切实提高全社会关注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联合福田分局共同举办“珍惜土地资源 建设美丽家园”活动,通过组织宣讲和发放宣传册方式,向市民宣传耕地保护、城市更新和节约用地的知识。
深圳作为全国率先步入存量土地开发阶段的城市,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探索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并建立了适应存量土地开发利用的新型土地管理制度。今年初,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式挂牌,通过机构改革,该局按国家自然资源部和市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梳理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的职能,加快构建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规划新体系,通过强化自然资源管理全链条、整体性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创新,重点推进空间规划、存量开发、陆海统筹等领域改革,最大化释放改革红利,创新高度城市化地区空间治理新模式。
比如,在高效盘活利用存量土地、提高城市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方面,深圳思路明确,就是要坚定不移走内涵集约式发展道路,持续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持新增与存量并举、地上与地下并重、提质与增效并行,推动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两大存量开发模式有机融合,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年初举行的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量质并举保障产业空间,持续降低企业成本,用心用情优化对企业的服务。按照会议要求,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深入推进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加快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空间保障,进一步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的精神,我市在量质并举保障产业空间、持续降低企业成本方面频出“大招”,陆续出台了《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关于规范已出让未建用地土地用途变更和容积率调整的处置办法》和《深圳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规定》,打出一套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组合拳”,以此加快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空间保障。这一系列政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得到企业的普遍好评。在企业界看来,这一系列政策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推动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用心用情:扶持实体经济
虽然深圳的土地资源有限,但产业空间的拓展空间却是无限的,关键是要看如何创新,如何做好存量土地开发这篇大文章。今年以来,深圳加大了对存量产业用地的挖掘力度,通过产业空间再造、产能再扩大、实体经济再发展的一系列举措,用心用情优化对企业的服务,实实在在惠及企业的发展。
以近日出台的《深圳市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管理规定》为例,根据该规定,我市将尽可能把所有存量产业用地纳入“提容增效”范围,初步测算,符合该政策规定的产业用地约88平方公里,如全部按此政策实施,可在不新增1平方米建设用地情况下,增加1.6亿平方米产业空间。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措施进一步推进了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促进了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通过在已出让产业用地上挖潜,增加产业空间、扩大产能,从而达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另外,《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已出让未建用地土地用途变更和容积率调整的处置办法》两个政策也做出相应的规定,为扶持实体经济、实现产业空间再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从而实现了深圳产业空间由“不足”向“无限”的转变。
接下来,深圳还将继续大力推进土地整备,完善利益统筹模式,以大片区产业用地整备为核心,运用多元手段清理出平方公里级产业用地,确保重大产业项目和民生工程落地;通过持续优化城市更新,加快重点城市更新单元实施,推动出台城中村总体规划和工业区转型升级工作方案,持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空间结构;通过强力实施查违攻坚,持续保持查违高压态势,全面实施查违三年攻坚行动,推动全部违建安全纳管,重点推进产业类和公配类历史违建处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治理水平。
全力以赴:保护自然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机构改革完成后的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更加坚实有力地践行生态环保发展理念,按照“保护优先、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思路,全力以赴提升生态空间品质,通过加快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坚持底线思维,划定陆海生态红线,筑牢生态保护底线;以合作、互利、共赢为前提,探索大湾区跨行政区自然资源保护合作新模式,合力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地区和生态廊道的保护修复,构建多层次、多功能、互联互通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2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环保课在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举行。来自境内外10多家媒体的记者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对深圳的生态保护有了深入的了解。据介绍,深圳早在2005年就划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将全市约900平方公里近50%的土地面积用于生态保护,这一前瞻性的决策为深圳的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按照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关于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的工作部署,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合作、互利、共赢为前提,积极探索大湾区跨行政区自然资源保护合作新模式,合力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地区和生态廊道的保护修复,构建多层次、多功能、互联互通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同时,提升生态空间精细化管理水平,落实“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要求,统筹推进自然资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编制生态修复专项规划,推动生态空间分级分类管理,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生态补偿机制。在创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模式方面,通过开展田园综合体政策研究,组织编制试点片区现代都市田园规划,高标准建设现代都市田园,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耕地保护新模式,充分发挥耕地的多重功能,守牢、用好稀缺耕地资源。
不遗余力:优化营商环境
拥有优质的营商环境,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依据。当前,深圳正在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营造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高度重视、认真梳理,在优化产业空间资源配置、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提升城市国际化品质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措施。
例如,在优化产业空间资源配置方面,今年出台的三个产业用地政策,有力帮助企业解决产业发展空间难题,让市场主体充分享受到“放管服”改革的红利。比如,《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结合“强区放权”的改革趋势,大力精简程序、优化流程,审批时间由原来的6-12个月压缩为2-3个月,得到企业的普遍好评。有企业认为,深圳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仍能通过存量挖潜,满足企业发展空间需求,充分体现了深圳一流的营商环境。
此外,为优化不动产登记服务,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近期也出台了一系列方便企业的政策。例如,自4月23日起,取消企业之间存量非住宅房源核验环节和买卖合同办理网签环节,不动产登记办理环节调整为“申请”和“发证”两个环节;企业之间存量非住宅转移登记压缩至1个工作日办结;企业之间存量非住宅买卖双方可直接到各辖区不动产登记服务大厅申请办理非住宅转移登记,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还增设“企业转移登记专窗”,为企业提供无需排队、免费打印、复印、预约上门等绿色通道服务。同时,自4月25日起,企业之间存量非住宅不动产转移登记进一步压缩为“即来即办”,所涉全部税费申请登记时一并申报缴纳,实现缴税、登记一站式服务。
形成近百平方公里的连片产业空间
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今年年初,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机构改革完成后,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随之成立,并明确了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的发展思路。据了解,该局今年将紧密结合城市重点地区和产业布局规划,力争在在宝安、龙岗等6个区(新区),整备完成近百平方公里的连片产业空间,为城市发展提供有力的空间支撑。
据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城市更新方面,为了全面落实中央精神,深圳从城市发展战略高度出发,保留城市发展弹性,合理有序、分期分类开展全市城中村各项工作,促进城中村全面转型发展,保障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思路包括: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规划统筹、公益优先;注重多措并举、内涵拓展。
在土地整备方面,今年该局紧密结合城市重点地区和产业布局规划,按照一平方公里以上、产业用地为主、空间集中连片的原则,在300平方公里存量低效用地中划定了31个较大面积产业空间整备片区,总规模达到78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宝安、龙岗、龙华、坪山、光明、大鹏等6个区(新区),如全部整备完成,可形成近百平方公里的连片产业空间。
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土地整备工作随着整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实施难度也成倍数增加。下一步,该局将坚持“先备先用、大备大用;以用促备、有用必备”的工作思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统筹,突出政策联动,支持基层创新,创新“案例+政策+工具箱”实施模式,上下共识、市区联动,着力将梳理出的一块块图斑转化为实实在在可用的城市发展空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当好自然资源的守护者 加快产业用地政策落地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各区管理局各显神通
今年年初,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各区管理局相继完成机构改革后,努力当好“自然资源守护者”,纷纷结合各区实际情况,通过制度设置、部门调整、完善职能、加强督导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来,助力深圳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同时,各区管理局还加强了对《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关于规范已出让未建用地土地用途变更和容积率调整的处置办法》和《深圳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规定》三个政策的宣讲,以加快政策在辖区的落地,更早更好地惠及企业。
明确产业用地供应程序 加快审批积极服务企业
该局结合辖区实际,制定了《福田区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实施办法》,明确了产业用地供应程序等具体内容。
根据该办法,产业用地供地由企业向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用地需求,由产业主管部门牵头开展重点产业项目遴选等工作,该局积极配合开展上述工作,并在进入供地程序后积极推进相关审批,目前已经挂牌出让了平安产险、全球智能芯片创新中心项目等地块。
此外,在落实《关于规范已出让未建设用地土地用途变更和容积率调整的处置办法》方面,针对深圳市新光联合制药有限公司申请,按照办法规定,该局已经批复了企业的申请,满足了企业规模扩大后对土地的需求。
南山管理局
试水“联建”竞拍模式 解决企业“恒产”需求
在落实《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方面,该局通过调研发现,一家年产值营收5至10亿元的企业总部生产研发空间需求约为1万平方米,但通常一块产业用地可建成数十万平方米产业空间,远超企业实际需求。深圳市南山区为此开展改革试点,允许企业联合竞买土地建设总部大厦,为小企业成长提供了便利。
为解决辖区中小企业绝大多数缺少“恒产”的问题,南山区管理局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探索产业用地机制改革,一次性组织多家企业联合竞拍土地建设总部大楼,即通常所说的“联建”,集约高效解决企业“恒产”需求。目前,首个“联建”项目已完成土地招拍挂出让工作,一块11188.3平方米的产业用地,可以解决辖区15家企业的空间需求,大幅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并提高用地效率,预计15家企业5年内将形成产值营收累计超过1500亿元,形成地方财力总额不低于15亿元,土地利用效率达到传统招拍挂方式的10倍以上。“联建”项目社会反映很好,目前已有73家企业及多个行业协会提交了下一批“联建”意向申请书。
强化林业生态红线管制 做好自然资源的守护者
机构改革后,龙岗管理局根据新的职能,成立了调查监测科、林业科、生态地环科、基层服务科、开发利用科等科室,重新划分科室职能,为自然资源保护提供机构保障、人员保障。
在加强自然资源保护方面,该局进一步强化了林业生态红线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严格执行龙岗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林业生态红线制度,实施严格的林地用途管制,坚持节约集约用林,有力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此外,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把好建设项目审核关,严格执行国家、省林业主管部门关于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的相关规定。同时,充分应用“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实现林业与国土资源数据的互通共享。还加强区、街两级共管共治机制,进一步推动各街道开展辖区林地的日常巡查和监管,发现违法行为应及时依法依规处理。
积极落实产业用地新政 促进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该管理局正积极推进《龙华区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快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推动龙华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落实三个土地政策方面,该局正在编制龙华区产业用地容积调整操作指引规则,相关规则制订后,将进一步明晰产业用地容积调整的审批规则和流程,更好地承接产业用地容积调整事项下放事权工作。对于尚未通过管理局审议的项目,后续将按照规划及操作指引开展规划调整及审批等后续工作。目前,该局已梳理完成符合该政策的相关用地范围,后续将根据上述办法,积极开展相关业务办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