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一轮猪周期加速上行,今年3月中旬以来,生猪价格一路飙升逾50%。进入8月,福建、广东、江西等地猪价突破10元/斤的消息此起彼伏,猪价似乎马上又要重迎历史最高值,由此再度引发市场关于猪价上涨是否会推高CPI、并最终影响宽松货币政策转向的热议。
多位分析人士指出,这一轮猪价上涨主要是由于供给端的缩减,需求终端水平依然较低,预计整体上涨幅度较为温和,不会出现类似2011年的暴涨行情。而在整体需求很难明显提升的背景下,尤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走低,此次猪价上涨很难引发通胀风险,CPI总体涨幅可控,尚不构成宽松货币政策的转向。
一个不容忽视的信号是,因终端消费不力,近日猪价上涨节奏趋缓,有部分地区生猪价格已经出现小幅下调。
8月猪价涨势放缓
随着南方各省猪价破9奔10,截至8月6日,全国生猪均价已达到17.92元/公斤左右,紧逼18元/公斤,这也意味着,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生猪价格从约11.6元/公斤上涨了54%以上。
这轮猪价累计涨幅较大,主要是生猪产能持续调减后的结果。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二季度末生猪存栏41739万头,环比下降1814万头,下降比例达到4.17%,同比下降2652万头,下降比例达到5.97%,生猪出栏13126万头,同比下降7.08%,猪肉产量1017万吨,同比下降7.38%。
尽管夏季气温较高是传统的猪肉消费淡季,但由于前期生猪存栏去库存去化太大,生猪供应持续偏紧,肉价淡季不淡。据监测,7月份全国主产区生猪均价17.55元/公斤,环比上涨15.46%,同比上涨28.57%。
“7月南方主销区生猪价格开始发力,福建及广东领涨全国,广东多地均价已经突破10元/斤,因猪价高位,而终端需求不佳,屠宰场收购生猪亏损,部分减少屠宰量,但生猪紧缺,收购依旧困难,可见生猪供应缺口较大。”中粮期货研究员陈建业表示。
不过进入8月后,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等部分省份猪价出现小幅回落。据猪价格网统计,8月6日,全国27省、直辖市范围内,共计21省份猪价上涨,6省份猪价下跌,调整幅度在0.1-0.2元/公斤,其中广东部分地区下调速度较快,已跌至9元/公斤附近,经销商观望较为严重,价格较为不稳。
“8月份猪价上行之路虽然光明,但可能并不顺利。”芝华数据分析师姚桂玲表示,一方面,生猪供应量依然偏少,但是较7月底有较明显缓解,生猪收购量依然偏少,养殖户压栏整体偏多,但是较7月底有较明显缓解。另一方面,8月份是高温时节的消费淡季,且猪价上涨过快,终端替代品消费可能增加。此外,因前期猪价大幅上涨,养殖户压栏,价格稍有回落,养殖户可能会集中出栏。
中长期来看,业内人士倾向于认为,供给端失衡非一时可逆转,待后市消费回升,三季度供需缺口拉大将带动猪价继续上涨。不过农业部生猪市场预警专家预计,今年猪价上涨不会出现类似2011年的暴涨行情,主要因为今年以来生猪疫情平稳,生猪出栏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且成本推动因素影响小,供给保障能力也有所增强。
CPI涨幅可控
由于猪肉价格仍将持续上涨,未来几个月CPI将逐步上行,这已经成为市场共识。机构普遍预测,7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或将同比上涨1.6%左右,比6月加快0.2个百分点。展望下半年,CPI同比增幅或将持续上涨,但总体涨幅可控,同时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消费需求难以大幅改善,货币政策仍将倾向于宽松。
中金公司在最新研报中指出,“从数学上讲,猪肉价格的大幅变动会对CPI产生直接的影响(据估计,猪肉价格在CPI指数中的权重为2.4%)。但是,如果是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猪肉价格周期不太可能传导至其他的CPI分项,并且其他肉类食品(如牛肉,禽肉)的替代效应会有效限制猪肉价格的上涨空间。”
“目前CPI的上行压力主要来自食品价格,不过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疲弱以及中国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非食品价格走势仍然平稳,因此综合来看,7月CPI可能由6月份的1.4%小幅走高至1.5%,且整个第三季度都可能维持在2%以下。”交银国际宏观经济分析师李苗献表示。
而据平安证券的研究数据,3-6月份,CPI构成中的猪肉价格走势同比增速分别达到6.98%、5.30%、8.32%和1.99%,对CPI拉动作用分别为0.06%、0.25%、0.16%和0.21%,上涨幅度较为温和,且对CPI不构成大幅冲击。该券商预计,7月CPI或同比上涨1.7%,今年三四季度猪肉价格上涨对CPI推动作用有限,不实质性改变CPI走势,更不会引致宽松货币政策掉头。
银河证券同时指出,单一品种上涨并不能引起物价失衡,由于现阶段总体需求不足,经济处于寻底阶段,不应过分担忧猪肉价格上涨带动整体物价上涨。但如果猪肉集中四季度上涨,并且重合蔬菜上涨周期,那么四季度单月,尤其是12月份CPI同比超过2%的可能性加大。
“总体来说,货币宽松并未转向,也难以转向。”齐鲁证券预计,CPI在猪价的带动下或于今年末明年初回升到2.5%左右,届时将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但当前经济保增长压力空前,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予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