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提质增效——
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发现典型经验做法之十一
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记者 梁天韵、李峥巍)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预计突破490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5年来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4%,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60%左右……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发现,北京市海淀区以建设双创示范基地为契机,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作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如何做到逆势上扬,持续迸发创新驱动的蓬勃活力?
“很多人觉得硅谷可以做0到1,中国人就适合1到N,做商业模式复制。但我们要让他们看见,中国人也可以做原创技术。”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北京公司总经理杨帆介绍,致力于引领人工智能核心“深度学习”技术突破,商汤科技已在人脸识别、文字识别等技术领域走在全球前列,与银联、华为等行业巨头合作,推动产品智能化升级。
在海淀区,科技创新正在不断转变为经济动能。近5年来,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6635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8.5%,累计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00余家,总数超过6100家。仅在数百米长的中关村智造大街,平均每米创造800万元产值。
“一方面,通过战略投资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等重大项目,加强对科技创新‘国家队’的服务保障。另一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外债宏观审慎管理、投贷联动、税银互动等试点,着力破解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难题。”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崔述强说。
坚持创新引领,激发经济动能,需要政府服务的持续优化,营造优良双创生态环境。据了解,海淀区创新政府治理新模式,推动工商、税务、园区等多个部门在“创业会客厅”开展精简政务服务先行先试。此外,深化“放管服”改革试点,着力降低双创成本。
与此同时,海淀区坚持高端引领,率先落实公安部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加大外籍人才引进力度,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吸引和聚集一批形成“塔尖效应”的顶尖人才。
在北京海淀区双榆树北里甲22号院的中关村外国人服务大厅,往来着不少前来咨询和办理相关业务的外籍人士。“针对外籍华人的新政,身份认定快速简单,让海外华人来中关村创新创业更加便利。”北京海聚工程入选专家、泛维智联信息技术董事长、美籍华人周洪波表示。
“要创新,‘人脑’是最重要的,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郭洪说,截至目前,中关村外国人服务大厅已受理的永久居留申请人次,超过北京近5年获得“绿卡”人数的总和。而首批通过中关村外籍高层次人才“绿卡直通车”的7人中,包括了来自印度的联想公司研发总监桑杰夫,小米公司副总裁、美籍华人张金玲等。
海淀区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还面临着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任务。春节假期刚过,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中关村西区“创业公社”国际创客中心的孵化空间就忙碌了起来。“一年半前这里还是中关村购物中心,现在已有130多家企业入驻,招商率达到97%,以文化类、科技类、互联网类公司为主。”“创业公社”的运营经理周洪旭说。
郭洪介绍,近年来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55万平方米,中关村大街沿线一批传统电子卖场等业态,调整转型成为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中关村创业大街,形成了“投资+孵化”“创业媒体+孵化”“产业链+平台”等多样化的孵化模式,为创业者提供全链条的专业化孵化服务和天使投资、风险投资、银行贷款等支持,孵化创业团队400余个。
海淀区新经济新业态层出不穷,不仅支撑北京市的经济增长,也辐射到京津冀乃至其他地方。2015年,海淀区技术合同成交额1435亿元,占北京市的45%,其中58.6%辐射输出到北京市以外地区、16.9%输出到国外。海淀区企业对津冀地区投资呈加速态势,2016年前三季度投资次数增长46%,投资额增长1.4倍,居北京首位,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创新和投资辐射源头。